放大圖片
■利用廢棄水泥廠改造的河北近代工業博物館。本報河北傳真
依賴行政手段淘汰落後產能的做法,雖然看上去轟轟烈烈,但在記者的採訪中,有相當數量的企業老總表示,拆除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且手續齊全的工廠,何法可依?
河北靈壽縣某水泥廠老闆陳祥林(化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石家莊經過好幾輪的淘汰落後產能、取締非法工廠以後剩下的水泥企業都是有環保手續的,既有生產證也有排污證,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這些不能說是落後產能,是經過發改委批准的,但是現在屬於過剩產能。
按照石家莊的規定,2015年,每個縣只能保留1-3座水泥廠,目前靈壽縣有12家,產能1,200萬噸,今年要壓縮25%的產能到800萬噸。
擔心減補償 血本無歸
陳祥林介紹,靈壽縣的補償標準還未出台。以鹿泉、平山為例,它們的補償標準是對有生產許可證水泥粉末企業,按每萬噸17萬元(人民幣,下同)補償,對直徑3米以上礦粉磨按每萬噸產能補償12萬元等。在規定時間內拆除完畢的企業,每台磨機還有100萬元不等的獎勵。對此,鹿泉、平山兩地財政需籌備7個多億。但是,平山2013年的財政收入16個億,而鄰縣的靈壽財政收入僅為4個億。企業擔心補償標準會降低,血本無歸。
陳祥林說:「水泥生產分淡旺季,產品是有保質期的,冬天基本不生產了,但是霧霾天氣還有。現在的水泥廠可不像原來的小作坊,環保設備不用就不能生產。水泥價值低,長途運輸划不來,是賣不遠的『短腿』產品,輻射200公里的範圍就是極限了。」
另有水泥廠廠長直言:「廠子都是自己一磚一瓦建起來的,數百萬的環保設備,數千萬的投資砸了進去,心疼啊!『市場之手』比『政府之手』更有效果,淘汰不淘汰,應該由市場說了算。」談及西部轉移和走向海外,陳總表示,知道省裡鼓勵企業走出去,但主要有「離家三里外鄉人」的顧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