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昨日公布1月份零售業銷貨額數字,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466億元,按年下跌14.6%。事實上,1月份的零售業銷貨額錄得沙士以來最差的表現,與近期愈演愈烈的衝擊內地旅客行動直接有關。旅遊零售是香港經濟的一大動力,更創造了數以十萬計的職位。各界應攜手遏止衝擊內地遊客的「倒米」行為。
1月份本港零售業再陷谷底,政府解釋因去年及今年農曆新年處於不同月份,因此影響了部分數據。固然,新年延後影響了銷貨額計算的基數,對數據難免有一定影響,但1月份零售業銷貨額錄得沙士以來最差的表現,卻並不尋常。記得當年沙士時,全球旅客對香港望而卻步,市面一片蕭條,經濟一池死水。現在本港並沒有任何疫情爆發,但零售業竟然錄得巨大跌幅,不但珠寶首飾、鐘錶等高消費品銷情跌了21.4%,而且連食品、超市、汽車以及服飾等必需品也呈現下跌趨勢,反映零售市道幾乎全面轉弱,不可能單單是節日因素造成。
應該看到,自從自由行政策實施以來,內地旅客一直是本港內需的主要客源,本港零售業銷貨額急挫,與內地旅客減少在港消費明顯有直接關係。當中既與內地經濟增速放緩及內地旅客購買高消費品意慾降低有一定關係,同時,本港過去「好客之都」、「購物天堂」的金漆招牌已經逐漸變色。近年一些激進本土團體發動一連串針對內地旅客的所謂「驅蝗」、「反水客」行動,前一段時間更相繼爆發了屯門、沙田、元朗等地的暴力示威行動,導致大批商店被迫急急落閘,不少內地旅客更被示威者公然辱罵及推撞。內地旅客一心來港消費購物,希望能夠度過美好的假期時光,結果卻莫名其妙被指罵受辱,試問情何以堪?這樣的行動接二連三,內地旅客看在眼裡,自然不會再來港購物,導致了零售業全面下跌的困局。
內需是本港經濟的重要引擎,與旅遊、交通、飲食業更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零售業的跌勢不及早穩住,一旦零售業出現裁員及結業潮,首當其衝的就是基層市民的生計。社會各界必須正視問題,絕對不容一小撮激進分子不斷倒香港米,警方也應果斷執法,依法制止暴力違法行動,保障商店和內地旅客的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