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萬鋼鼓勵香港的創新創業者進入內地腹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共同努力。 中通社
四大措施促進兩地科技合作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兩會報道)「我覺得香港的大學科研水平挺高的,很多地方值得內地學習,我們要大力推動香港大學和內地大學的科研合作。」國家科技部部長萬鋼昨日表示,內地近期出台「香港科研機構和人員參與國家科技項目及各類人才計劃」等四方面措施,力促兩地科技交流合作。萬鋼並鼓勵香港的創新創業者進入內地腹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共同努力,作出共同的貢獻。
曾任同濟大學校長的萬鋼在昨日的發佈會上坦言,「在大學工作時,有很多香港大學的好朋友,包括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我們經常進行溝通交流。」他坦言香港的科研水平高,值得內地學習。
科技成果可到內地實現產業化
萬鋼表示,科技部近期通過四方面措施,力促兩地科技合作。第一,推動香港科研機構和人員參與國家科技項目,還有各類人才計劃。第二,一些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香港的大學建立夥伴實驗室關係,特區政府給予大力支持。第三,香港有科技創新園區,內地與香港在這方面有深度合作。第四,在科技服務業上,特別是香港在知識產權保護服務方面和科技金融投資方面有很好的經驗,內地和香港可進一步合作。香港的一些科技成果產業化,可以到內地實現。
「今年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後,劉延東副總理專門邀請一些獲獎代表開了一個座談會,就科技改革和創新聽取他們的意見。其中,就有香港的科技人員,他們介紹了自己在科學研究上的成果。通過和內地的一些企業合作來發展產業,這是一個很好的機遇。」萬鋼說。
「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是今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關鍵詞之一。萬鋼表示,深圳是國家的自主創新示範區,同時也是自由貿易試點。在深港合作圈中,有很多香港的大學在深圳設立研究院。「我建議,在現在研究院基礎上,香港的大學和深圳乃至內地的大學,可發展一些大學科技園。」萬鋼表示,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過程中,香港大學的大學畢業生可積極參與。內地的各項政策都是一視同仁,共同對待。
分享改革紅利共建創新型國家
萬鋼說,在改革開放初期,有很多香港公司來內地辦企業。現在,香港創新創業者可以進入內地這麼大的一個腹地,更多地來創業、創新,分享改革創新的成果和紅利,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共同努力,作出共同的貢獻。
在談及2014年的科技工作時,萬鋼表示都是「蠻拚」的。在戰略高技術研究方面,「天河二號」連續四年居世界超級計算機榜首,航天探月按計劃順利進行。「高分二號」衛星提高中國民用遙感水平。「快舟二號」成功升空,提升中國應急觀測能力。深水鑽井平台、深海探測獲得高產油氣流。「蛟龍號」持續進行遠洋的深海科學探索,無人潛水作業系統實驗成功。雜交水稻百畝均產量超過1,000公斤,再次創下世界紀錄。中國雲的研發,形成了系統解決方案,支持着阿里、百度等雲的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