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麟
如果去問任何一名外國人,甚至是本地人對印度的印象,答案很可能不是經濟起飛,而是接二連三、駭人聽聞的風化案。當印度官員忙於計算經濟數據,為經濟急速增長沾沾自喜之際,又有否意識到屏幕上的數字,無助安撫印度人不斷哭泣的靈魂?
2012年底新德里巴士輪姦案震撼全球,促使時任國大黨政府加快修改法例,嚴懲強姦犯,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因為當局忽視了事件揭示的社會深層次弊病,例如嚴重性別歧視和「名亡實存」的種姓制度。新任總理莫迪上台後,誓言正視和解決強姦問題,惟響應官員寥寥無幾,對國民又是一盆冷水。近來不斷發生暴民對強姦案疑犯動私刑,足以反映國民對司法制度已死心。一個分裂的社會,如何能穩步向前?
最近上映的紀錄片《印度的女兒》訪問了巴士輪姦案主犯之一穆克什,已判死刑的他沒絲毫悔意,聲稱原意不是要發洩性慾,而是「教訓深夜外出的女子」,又斥責受害人應乖乖被姦,就不會招致殺身之禍。此番令人作嘔的言論,凸顯問題不能單純歸咎於一時衝動,而是思想上存在根本錯誤,正是源自印度歪曲的社會規範。
印度很多父母為女兒安全着想,禁止她們上夜班或到治安欠佳地區上班,不少婦女亦寧願減薪換取提早下班,自然令國家生產力大打折扣。新德里「強姦之都」負面形象揮之不去,不知有多少外國遊客和投資者因此卻步。
強姦成風揭示了基本的道德和法治缺陷,而從更廣闊的角度觀察,印度的國家根基仍然未穩。該國人口是全球第二,且以年輕人居多,勞動市場潛力毋庸置疑。奈何基建落後、供電不穩、道路網未完善,建築質素參差而不時塌樓,等同自廢武功,亦重創投資信心。莫迪在上任後首份全年預算案大力推動基建,便是要對症下藥。
印度是「金磚四國」(BRIC)一員,隨着中國經濟開始放緩、巴西後勁不繼、俄羅斯元氣大傷,不少人寄望印度「接棒」成為經濟增長火車頭,而不是一個「恨鐵不成鋼」的失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