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堡明)匯控(0005)行政總裁歐智華昨於論壇上表示,雖然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理想,但認為人民幣將取代美元成為最流通貨幣的說法是「太過天真」。美元及歐元於國際上仍有重要的地位,惟人民幣會並排成為三大貿易結算貨幣之一,更會成為三大儲備貨幣。
歐智華引用數據稱,現時有22%的內地貿易以人民幣結算,使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二大的貿易融資貨幣,更預期至2020年將會逾50%貿易以人民幣結算。他稱,新加坡、韓國等地對使用人民幣的興趣逐漸增長,香港以外的內地貿易夥伴有很大空間提高人民幣貿易結算的使用。
至於歐洲方面,目前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的規模僅為亞洲的一半,但過去兩年香港以外的離岸中心人民幣支付亦有8倍以上增長,反映其他離岸市場日漸成熟,惟仍須增加人民幣於企業間的使用及投資用途。
2017資本賬完全開放可行
有傳內地金融改革其中一個目標是2017年完全開放資本賬,歐智華認為,自中國政府加快推進上海自貿區及滬港通的落實後,都使人民幣流動性大大提高,相信中國2017年資本賬可完全開放的說法並非過份進取。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樊綱於同一場合回應時,對此表示認同,稱人民幣不會超越美元的主要地位,人民幣亦無法一幣獨大,因各國為免匯率風險並不會以單一貨幣作儲備貨幣。
歐智華認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內地GDP增幅7%似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底線多於目標,預期中國政府未來會進一步實施寬鬆政策促進增長,所以不會出現硬着陸情況。樊鋼則認為7%的增速對內地而言並不太差,過去數年達雙位的升幅中存在不少水份,即使經濟增長放緩至6.5%,於環球經濟上仍不屬於低增長。
另外,匯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表示,政府已公布多項政策解決地方債及影子銀行問題,目前內地流動性並無大壓力,降息降準的提高槓桿比例的空間仍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