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廖永林。馬玉潔 攝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訊(記者 何凡、馬玉潔)去年內地樓市持續低迷,土地市場亦受到影響。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土地出讓收入增速與房地產用地量均出現不同程度回落。全國政協委員、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司司長廖永林近日向記者表示,全國土地供求關係從去年開始出現重要變化,土地需求大幅減少,而實際供給隨之作出調整。下一步要「有保有壓」,盤活存量。
房地產用地量降兩成半
地價助推房價預期,「麵粉」、「麵包」價格連環遞進,近年來在內地房地產業界已成常態。然而,國土資源部發佈的《2014年國土資源主要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國有建設用地批准面積為近三年最低水平,全年供應建設用地共61萬公頃,同比降16.5%。其中,房地產用地15.1萬公頃,同比降25.5%。另據財政部近日公佈的數據,去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4.3萬億,同比增長3.1%,明顯低於往年兩位數的增速。
土地供而未用將反成「定時炸彈」
廖永林指出,市場上行、需求緊張的時候,各地項目啟動都是先投入,兩三年以後賺錢。一旦市場放緩,地方以土地融資大鋪攤子,就會出現一系列風險。基礎設施建設不賺錢,工業用地在賠錢,房地產用地再賣不出去,風險就會凸顯。「土地供而未用,卻通過資產化放大,牽涉面更廣,反而成了『定時炸彈』。」
他說,以商品房為例,正常情況下每年土地需求量約10億平米,按現在平均1.5到2的容積率,5萬到7萬公頃就可滿足需求。「以前每年供地都比這個數字大。任何時候都是政府圍繞市場的供求關係來做:你增加供給就會不漲,或漲得慢一點;如果不增加可能漲得更快。市場如果已沒有需求,比如有些存量過大的地方,那三、五年不供也有可能。」
用地性質轉變增多
對於因應需求變化的政策方向,廖永林透露:「棚戶區改造、保障房用地、民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用地肯定得『保』;產能過剩、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用地則屬於『壓』的範疇。同時,要更多向養老產業、戰略新興產業等提供用地。對於自貿區試點的需求,新增加的供地量會有,不過更多是要注重管理上的改革,實現綜合複合利用。」
他又表示,原有用地性質轉變的案例也在增多。「像如家、漢庭這種快捷酒店及北大口腔醫院等的佔地,以前都是工業用地。」他強調,只要不翻建、重建,且轉型提供的服務為社會所需要,可維持原有規劃3到5年作為緩衝,政府會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其完成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