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對於佛教文化的現代價值,本報記者專程請教了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教授,他表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佛教文化涵藏着非常豐富的精神底蘊,在很多方面可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文化的支撐和精神的養護,並在個人生活方面發揮智慧啟迪的作用。
重塑人類生命的意義
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探知奧秘的衝動,而宗教以神聖的、超理性的方式對宇宙間的一切進行解釋,可以滿足人類的這一衝動。佛教在解除人類疑惑方面的價值主要表現在解釋宇宙奧秘、社會奧秘和人自身奧秘三個方面,具有神聖的意義,同時又激發了人類的靈感,增強了人類的信心,在人類認識外在和自身奧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佛教在解釋了人的處境與人的命運變遷的奧秘之後,又明確指出人類當下生命的意義和未來的歸宿,從而解決了人為什麼要活着這個千古疑惑,並在此基礎上確定個人的角色、樹立人生的目標、重塑生命的意義,最終使信仰者獲得生命的尊嚴。
獲得巨大的精神力量
人間的苦難永無止境,人在大自然面前、在社會大潮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壓力,孤獨、憤怒、憂愁、慌亂、畏怖、焦慮、煩躁、嫉妒等陰鬱情緒總會存在,佛教以各種慈悲與智慧的法門,借助佛菩薩的人格魅力,充分發揮其撫慰心靈的精神療傷作用。
精神境界直接關係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意義。佛教信仰可以使信仰者趨於充實、坦蕩、輕鬆、宏闊、自在、安詳,這是一種物質和政治等其他途徑所不能給予的人生境界,是生命質量的重要體現,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佛教信仰有無窮的精神力量,可以激發信仰者的潛能、樹立信仰者的勇氣、促成和保持信仰者的毅力,使信仰者獲得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自信、無畏、寧靜、專一等精神狀態中使這種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從而戰勝一般人不可戰勝的困難,完成一般人所不能完成的偉業。
指導人們現實生活
佛教可以使信仰者的道德實踐成為一種自覺自願的過程,而沒有世俗道德的驅使性和外加性,主要體現在個人日常生活中正確處理與自然、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從而獲得一種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物我關係,養成悲憫、同情、善良、寬容、誠實、積極、含蓄、穩重等人性特徵。
佛教中的緣起、和合、圓融、中道、柔和等處世原則有助於養成惜緣、合作、隨順、守正、溫和、慈悲等處世風格,而佛教的五戒、六和、十善與二諦、四攝、六度等也直接和間接地指導着人們的現實生活。佛教所講的生命結構(五蘊),生命活動狀態(十八界),生命演變軌跡(十二因緣),以及佛教所提倡的素食、四大和合、色心圓融、禪坐調心、朝山拜佛等,都對人們養生健體起到巨大的指導作用。
實現靈魂的終極超越
佛教的人文內涵極為豐富,它既深刻影響了人們哲思的訓練、歷史的涵養、文學的修養、藝術的薰陶,同時對於建築、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書法的影響也是處處可見的。借助於佛教的人文內涵,自然可以提升現代人的人文素質。
最終,佛教信仰可以使信仰者超越死亡,超越今世,超越相對,進入神聖的境界,從而安頓靈魂,獲得終極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