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今日湖南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湖南文物:煌煌大觀 世界之最


放大圖片

湖南幾千年歷史長河,留下了眾多遺物、遺蹟,這是先人們在這塊土地上創造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歷史見證。湖南省博物館研究員喻燕姣向記者解讀,湖南是個文物大省,僅省博物館就有館藏文物18萬多件,它們和其他散佈在三湘大地的文物和遺存共同串連起一部意義深邃的湖南實證史。本文梳理了湖南文物的幾個重要側面,介紹部分擁有「世界之最」的重點文物,一窺湖南文物的至珍至稀,煌煌大觀。■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錦屏

稻作文明 湖南開啟

湖南是一塊富庶豐饒的熱土,古代就有「湖廣熟,天下足」之美譽,自古以來就有適宜水稻生長的氣候與土壤。

1995年,在永州道縣玉蟾岩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4粒距今1萬多年前的古稻穀,這4粒稻穀像是一條時光隧道,將如今的「魚米之鄉」與遠古形成有機的對接,說明自史前時代起,湖南就普遍生長着野生稻穀。

多年來考古的成果顯示,湖南境內有多處普通野生稻穀生長地點。1988年,在常德澧縣彭頭山遺址發現大量摻雜在陶片裡的稻殼,距今約9000年。1995年,澧縣八十壋遺址出土了距今約8000年的近萬粒炭化稻穀。1996年,在中國最早的古城--澧縣城頭山遺址,發現了世界最早的水稻田,距今約6500年。2006年,在距今約4000年的澧縣雞叫城遺址,發現了大量炭化谷糠和完整的灌溉系統。2004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又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6粒與之前同年代的炭化稻穀。

這些考古發現都證明,稻穀真正的老祖宗就出現在湖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在遙遠的史前時代就開始了稻作農業的萌芽,經過長期的進化,耕田而食,聚族而居,為人類文明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青銅時代 洪鐘大呂

商代盤庚遷都之後,商王朝對湖南境內的原住民進行了大規模征伐,隨之,越來越多的中原商人族系南遷,湧入湖南境內。南遷的中原華夏族人帶來了青銅器以及青銅鑄造技術,湖南自此進入洪鐘大呂的青銅時代。

喻燕姣研究員向記者介紹,自上世紀30年代起,長沙寧鄉縣炭河裡遺址及周邊地區陸續出土了多批商周青銅器,就是商周時期中原青銅文化進入湖南的實物證據。其中,包括價值連城的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等,被考古界稱為「寧鄉青銅器群」。

在數十年間,湖南還出土了眾多堪稱世界獨一無二的青銅重器,如去年才終於成功合體的最大青銅方罍--皿方罍,有瓿王之稱的--獸面紋青銅瓿,中國最古老的打擊樂器--象紋大銅鐃等。喻燕姣告訴記者,湖南是中國青銅器文物出土的重要省份,湖南出土的青銅器造型獨特,既生動又寫實,以一種或幾種動物組合造型的青銅器比較多,如豬尊、象尊、牛尊、四羊尊、雙羊尊等,這與中原地區青銅器的大氣古樸特點截然不同,有着濃郁的中原文化與湖南本土南蠻部落文化融合的印記。

西漢古墓 驚天發現

長沙西漢馬王堆古墓的發掘堪稱中國考古史上的驚天發現,像颶風一樣席捲全球。

馬王堆三座西漢古墓的發掘時間是1972至1974年,共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堪稱件件珍品,至今仍是衡量漢初社會發展的標杆。其中,700餘件光亮如新的漆器,使一些史學家重提「漆器時代」,眾多鮮豔精美的絲織品是中國被西方稱為「絲國」的見證。在這裡,有中國目前發現最早、最薄的紡織珍品--素紗襌衣,最輕的那件僅重48克;有中國最早的家庭樂隊標本--奏樂木俑;有迄今所見最早、最完整的古醫方專著--帛書《五十二病方》、有中國最古老的健身體操--《導引圖》;世界最早的兩部天文專著--《五星占》與《天文氣象雜占》;世界製圖學史的里程碑--《長沙國南部地形圖》和《長沙國南部駐軍圖》;中國古代最大的漆器--黑地彩繪漆棺,等等。

特別是馬王堆漢墓的主人--辛追夫人,在地下沉睡2000多年後出土時毛髮尚在,肌肉有彈性,全身潤澤。與埃及「木乃伊」不同,這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具「濕屍」,其價值絕世無雙,因為濕屍保存了主人更多的DNA信息,隨着技術的進步,未來人們甚至可以利用辛追夫人的DNA「克隆」出一個西漢人。據記載,當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曾親自向周恩來總理討要一根辛追夫人的頭髮作為國禮,但周總理沒有答應。

絕世楚簡 載錄秦漢

簡牘的時代始於春秋戰國或更早,盛於秦漢、衰於魏晉。喻燕姣研究員向記者透露,湖南是中國出土簡牘最多、時代序列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地區。

秦朝是中國最早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但有關這個朝代行政制度的史料記載存世極少。2002年,湖南龍山裡耶古城36000餘枚秦簡橫空出世,才讓我們觸摸到了秦帝國活生生的場景與細節。

在裡耶戰國-秦-漢古城址一號井中發掘出來的秦簡,是秦王朝洞庭郡遷陵縣的政府檔案,內容包羅萬象,從中可以看到已然遠去的秦帝國推行的集權制度與各項統一政策,如「車同軌,書同文字」、「統一度量衡」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裡耶秦簡中,有一枚「九九乘法口訣表」,這是我國發現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訣表實物。

1996年,從長沙五一廣場旁走馬樓的建設工地上,發現了大批三國時期吳紀年簡牘,總數約10萬餘枚,這是上世紀以來發現簡牘數量最多的一次。走馬樓吳簡書寫年代大部分在東漢建安至吳嘉禾年間(公元196-237年),對深入研究三國時期吳國的土地制度、賦稅制度、司法制度及有關的典章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參照價值。走馬樓吳簡在1000多年後重見天日,豐滿了三國孫吳政權那一頁短缺的歷史。(本文內容來源於《美麗瀟湘?文物卷》,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關新聞
湖南文物:煌煌大觀 世界之最 (2015-04-27) (圖)
文化湘軍崛起 工美特產受海外熱捧 (2015-02-13) (圖)
今日湖南 (2015-01-07) (圖)
冬季到湖南來看雪 (2015-01-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今日湖南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