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政情與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顏汶羽「升呢」掌青民 更「貼地」蒐民意


放大圖片

■顏汶羽昨在專訪中大談青民未來工作方向。 莫雪芝 攝

俗云:「創業難,守業更難。」青年民建聯(青民)由2004年成立至今,彈指11年間,躍升成本港最重要的青年組織之一。剛接過青民主席大任的顏汶羽昨日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坦言,為更好把脈香港青年的想法,青民未來會循「兩大方向」發展:加強專業政策研究、全面地區化,包括強化與18區支部的互動,與支部「拍住做」,由下而上,讓青民更加「貼地」,及善用網絡平台及社會行動,擔當好青年與特區政府的橋樑,務求將青民工作做到更深、更闊、更廣。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自明

剛接棒青民主席,顏汶羽已經滿腹大計。他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希望青民未來會循兩大方向發展,一是全面地區化及加強專業政策研究,讓青民更加「貼地」,「隨茈虧媮p新班子成立,青民並會配合專業化的定位,透過兩大方向,更好把脈香港青年的想法。」

擬設四小組上達民情

他解釋,民建聯是從地區出發的政黨,青民發展也要轉趨全面地區化,包括強化與18區支部的互動,與支部「拍住做」,並會參考民建聯架構,增加18區支部的青年委員。他初步計劃在委員會轄下成立政策研究、地區議題、學校及青年團體聯絡4個小組,由下而上,更好吸納青年聲音,但仍然有待新一屆委員會商討。

香港新生代青年苦無發表渠道,顏汶羽指出,自從非法「佔領」行動發生以來,各界非常關注香港青年發展,因此,青民第二個發展方向是要定期搭建互動平台,讓青年可以近距離接觸政策,「青民過往都有舉辦政黨實習計劃及青年論壇等計劃。其實,青年政策與扶貧政策十分相似,兩者都是散落於不同政策局,若特區政府牽頭成立類似扶貧委員會小組,將有助統領青年政策。」

「面書」與青年論時事

事實上,青民已開始利用網絡平台與青年溝通,包括每日定期在「面書」(facebook)點評時事,「委員每日會就熱門時事作點評,清楚表達青民對政策意見,青民又會設計新口號及代表性的標記,更立體展現青民形象,讓青年更加認識民建聯。正如我的中學同學,他因為『反國教』圍堵政總,但與他理性討論後,他慨嘆:唔早讔縑H說明不少人不清楚民建聯的看法。」

香港政制發展正處於關鍵時刻,青民如何更好地發揮角色作用?顏汶羽強調,目前最重要的是「向原地踏步說不」,「支持政改前行的原因相當簡單:大家想有普選定無普選?由1,200人選舉委員會,到500萬名合資格選民普選產生,這不是民主的進步嗎?為何不支持方案通過?我都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政府的政改方案肯定比原地踏步更加民主。未來青民亦會落區宣傳政改方案。」

讓青民工作深闊廣

青民過去打造出多張亮麗的成績表,如今要守護好青民品牌,顏汶羽嘆言:「責任重大。」青民前兩任主席張國鈞及周浩鼎,努力為青民打下扎實基礎,會員數字不斷上升,時至今日維持在1,400名至1,600名會員,「雖然背負茷雃h人的很大期望,我會盡力將青民工作做到更深、更闊、更廣。」

相關新聞
反對派輸打贏要的政改「民意戰」 (2015-04-30)
顏汶羽「升呢」掌青民 更「貼地」蒐民意 (2015-04-30) (圖)
感激「橄欖師父」身教助人為樂 (2015-04-30)
白鴿批「雙學」掟廿萬當「掟煲」 (2015-04-30) (圖)
廿四味:鍾氏民調「袋住先」大幅下降的玄機 (2015-04-30)
抓緊「一人一票」機遇 逆民意「全港皆輸」 (2015-04-30) (圖)
張曉明提示:討論普選方案不能離開「一國兩制」大局 (2015-04-29)
劉鳴煒: 政府青年如親子 「港獨」極端唔 (2015-04-29) (圖)
CY及特區政府民望齊升 (2015-04-29)
港大將續審陳文敏戴耀廷秘密捐款 (2015-04-29) (圖)
嶺大學生會叫囂:批評者「收皮」 (2015-04-29)
政經人語:雙學唔玩 AV仁「辭職公投」凍過水 (2015-04-29)
廿四味:民主黨,醒D啦! (2015-04-29)
醜態百出 (2015-04-29) (圖)
「愛國者治港」是中央原則也是基本政治倫理 (2015-04-28)
暴力包圍旺角警署 反映反普選行動升級 (2015-04-28)
包庇辱警樂隊離譜 聯盟促解散學生會 (2015-04-28) (圖)
特首晤泰總理 盼加強商貿旅遊合作 (2015-04-28) (圖)
「新同盟」指踩過界 民主黨「話之你」 (2015-04-28)
廿四味:黃之鋒「狙擊為溝通」論霸道可笑 (2015-04-2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政情與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