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學學生使用電子書上課的情況。記者馮晉妍 攝
電子書教學照顧學習差異 助特教生識「吟詩」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教育局上星期公布了新學年的電子教科書適用書目表,積極推動電子學習模式。有學校早在幾年前應當局邀請,在部分級別和科目引入電子教學,至今已累積不少實戰經驗。有最近試行電子書教學的學校指,電子教學能有效照顧學習差異,令害羞學生敢於開口朗讀普通話,也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成功作詩;此外,教師以往需「巡邏」班房逐一檢閱學生的課堂練習,現在卻只需一部平板電腦在手,即時掌握所有學生做練習的進度和答案內容,教學效率大增。
上個學年試行電子教學的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在小四其中一班的中文科進行電子教學,本學年擴展至小五兩班,並加入英文和數學兩科。該校副校長陳珮珊表示,照顧學習差異是電子學習的優勢。她表示,試過要求學生造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愣住了,望着你傻笑,不知道怎樣作。」其後改用電子學習後,她再度要求學生作詩歌,學生可即時上網找資料圖片,又參考電子書的例子,結果該學生「4節(詩歌)寫到一節」。
她又舉例,有部分學生因怕發音不準或害羞,不敢在課堂上用普通話朗讀,「把口撬不開」。不過,在電子學習下,教師要求學生自行拍攝錄像,在鏡頭前朗讀一節文章,然後將錄像功課上載到平板電腦交予老師,學生老師便能查收,並加以指正。陳珮珊指,暫時未看到電子學習對學生考試成績的影響,不過,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明顯增加。
同學:不會分心 學中文更有趣
該校小四學生林同學認為,使用電子書學習比使用傳統書本上課更好。她指電子書能即時顯示字詞詳細解釋,老師又分享其他同學優異的作文,大家都可以即時在平板電腦上看到,方便學習。老師又會在課堂給指示,何時聽講及何時使用電子書,同學不會因為使用電子書而分心。同級的郭同學指,一個35分鐘的課節就大約有10分鐘使用平板電腦,平日在家可利用平板電腦做網上功課,甚為方便。他又認為,電子學習令學習中文變得更有趣味。
教師免「巡邏」 進度盡掌握
在推行電子學習的班級上,教師要求學生在平板電腦上做習作,完成練習後進行課堂討論。同樣力推電子學習的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學校長冼儉偉表示,有別於傳統教學模式,受惠於即時的「學習反饋系統」,教師透過平板電腦可了解學生是否完成練習,並選擇展示全部或單一學生的作品。教師毋須在班房「巡邏」,便可即時跟進學生學習進度,並能以學生作品作教材,讓學生欣賞其他同學的作品,課堂互動性大增,協助教師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