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蘇軍建遠東中國旅 抗聯「鐵孩」並肩抗日
幾周前,93歲的東北抗日聯軍老戰士王明還能拖着老伴姜成嵐的手,佝僂着身子,踟躕前行。如今,他只能躺在病床上,吃力地喘着氣。當年烽火連天的歲月、並肩作戰的戰友,他已無法記起,記者只能從他89歲老伴的轉述和戰友的回憶錄中,拼接起記憶的碎片,還原出慘烈的戰爭往事 。■香港文匯報記者 廖一、張艷利 長春報道
吉林省軍區幹休所的王幹事向記者介紹說,王明是1936年參軍的,當時只有13歲,是東北抗日民主聯軍第五軍第二師支隊長王效明的警衛員,曾在黑龍江烏蘇里江一帶與日偽軍交戰無數,因英勇善戰,被戰友們親切稱為「鐵孩」。
1941年,在生存環境極其險惡、後勤補給為零的情況下,王明所在的「東北抗日聯軍最後的老底子」不得不撤到蘇聯遠東地區,與蘇聯人民並肩為保家衛國而戰。剛到時,蘇聯方面拿出一桌子黑列巴(黑麵包)、蘇伯湯和豬肉熱情款待,當時抗聯戰士們已有5年沒吃過豬肉了。
負責偵察日軍情報
到了1942年,王明等700多名東北抗聯主力部隊指戰員被整編為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被授予蘇聯紅軍遠東紅旗軍第88旅番號,大多是「野路子」(非正規出身)的隊員開始接受嚴格而全面的軍事訓練,很多科目是偵察兵範疇。蘇聯教官除了教會他們掌握俄語、電台收發報、戰地緊急救護、跳傘等基礎課程外,還傳授了諸如野外生存、武裝泅渡、汽車駕駛等特殊技能,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非常超前的軍事訓練,抗聯教導旅也成為中國第一支具備空降能力的部隊。
王明戎馬一生,他曾向老伴追憶起最慘烈的戰場,稱蘇聯偉大衛國戰爭(二戰)的生死考驗讓他最難忘懷。他告訴老伴,「執行偵察任務時,夜間在戰壕裡摸到大鼻子的屍體就是外國人的。最慘的是拚刺刀,一開始挺害怕,但一打起來就不怕了。」老奶奶清晰地記得王明細述的戰爭時的表情。
蘇軍攻打日軍前,王明隨偵察小組潛回東北進行偵查,任務是從黑龍江東寧一帶過境,潛入到「中東鐵路」沿線,偵查每天日軍軍用列車調動、沿路警備及武器彈藥配備等情況,每周用電台直接向蘇軍遠東軍內務部報告一次。她說,王明個子小,靈活機敏,能迅速爬到樹上,眼力記性都好,很快就能記下日軍過往車輛、人員數量和武器彈藥部署等情況。
俄方頒功勳章褒獎
離休後的王明益發懷念戰友,只要和抗聯的老戰友在一起,他的話就多起來。「當時與王明一起接受跳傘訓練的朱保中膽小不敢跳,是讓王明推下去的。」老奶奶記得老伴回憶戰友時一臉自豪。王明還向老伴談起過蘇聯的戰友和軍官,指蘇聯遠東邊疆區區委書記兼軍區政委伊萬諾夫曾稱讚中國戰士幾乎把業餘時間都用來琢磨如何熟練使用武器、如何運用各種戰術上。
1945年8月,蘇軍遠東方面軍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還特意給第88旅發電報:「感謝你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情報,為我們遠東方面軍進攻中國東北起了重大作用。特別是在日本關東軍戒備森嚴的要塞,駐壘地區所進行的偵察和營救行動,體現出中國戰士的優秀品格和高度頑強的戰鬥精神。」
老奶奶說,因為能一字不差地將這種戰場情報記在腦子裡,王明執行了大量偵察任務,為蘇軍向關東軍宣戰和解放東北立下了功勞,還獲頒一枚「蘇聯功勳獎章」。
1995年和2005年,王明等72位蘇聯紅軍遠東第88獨立步兵旅的中國老兵獲俄羅斯政府頒發「紀念偉大衛國戰爭勝利50(60)周年勳章」。當時俄駐瀋陽總領事回憶起同樣參加過二戰的老父動情地說:「說不定各位老戰士還與我父親分吃過同一塊『列巴』,分享過同一杯伏特加酒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