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于洪君與本報華北新聞中心總編輯楊帆(右)合影。 記者馬靜 攝
當今世界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深刻、複雜而劇烈的變動之中,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施政以來,中國外交呈現一派新氣象:中國正在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全國政協外委會委員、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于洪君日前接受本報獨家專訪,縱論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近年來在外交領域的系列重大創新,警示中、美、俄和歐盟四大力量中心應避免「選邊站隊」、重蹈兩大集團對抗的歷史覆轍。他認為,雖然美國每逢大選,對華政策總是「趨強示硬」,但中美關係不同於過去的美蘇關係,不會發生直接衝突;中日關係短期內不會出現摩擦、擦槍走火瞬間失控的可能,但困難挑戰仍然長期存在。■香港文匯報記者楊帆、馬靜北京報道
中國外交同以往相比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和活躍,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于洪君指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近年來在外交方面做出一系列重大創新。「過去相當一段時期,我們更多的是看到世界不同組成部分之間的差異性、矛盾性甚至是對立性,現在則更多着眼於不同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依存性,即人類社會的統一性和整體性,包括利益的共同性,文明的互補性,制度的兼容性,這是我們在國際關係理論方面的一個重大突破。」
「合作共贏」理念更符國際訴求
于洪君認為,當代中國外交,無論理論上還是實踐方面,都已超越了一般意義的「和平友好」和傳統概念中的「和平共處」,開始突出更符合當今世界潮流、更符合人類社會共同訴求的「合作共贏」理念,並與此相適應提出「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系列概念。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新一代中國領導人,奮力高舉和平與合作的大旗,提倡「新安全觀」、「新秩序觀」、「新合作觀」和「新義利觀」,「這些在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將指導我們的對外關係,成為我們處理國際事務的重要準則。」
一些人看到中國外交積極進取,主動活躍,質疑中國咄咄逼人,要挑戰國際秩序,要跟美國爭奪世界事務主導權。于洪君認為,這些猜測是一種偏見。「我們的真實意圖是要通過我們自身的發展帶動周邊國家的發展,『一帶一路』計劃就是要動員相關國家共同努力,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和共同進步。」
避免重蹈二戰後美蘇對抗覆轍
于洪君認為,當今國際格局和力量對比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中、美、俄、歐四大力量中心並存格局已經形成。「從歷史角度看,國際關係中的四邊形結構最不穩固,最容易扭曲為兩極對立和選邊站隊。如何避免歷史上的兩極對抗或兩大陣營對壘,已成為當下需要充分關注和認真思索的新問題。」這位資深外交官提醒道:「事實上,目前在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上,已經出現兩極分化跡象。國際局勢越是複雜越要保持高度警惕,越要汲取歷史教訓,越要引導國際關係健康發展。國際社會一定要避免重蹈一戰前協約國與同盟國分庭抗禮的舊轍,避免重走二戰後美蘇兩大陣營相互對抗的老路。中國在強勁崛起,既要處理好與美、俄、歐的雙邊關係,也要把握好中美俄、中美歐和中俄歐幾組三角關係,勇於擔當維護世界安全和穩定的歷史責任。」
「總的看,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國際感召力持續增大,外交任務更加繁重和艱巨,機遇與壓力、風險與挑戰同時存在,須以更具建設性、更有責任感的新姿態出現在國際舞台。在維護自身安全發展利益方面,要毫不猶豫,毫不退縮,毫不妥協,在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時,要敢於擔當,敢於作為,敢於負責,作出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應有的努力和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