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最早起源於何時?歷史上的絲綢之路都經過哪些地方,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胡振華指出,外界通常認為,西漢時的張騫開闢了「絲綢之路」。他說,張騫兩次代表官方出使西域意義重大,他帶着大隊人馬和貨物由長安直到中亞,經過的地方多,了解了當地的民族風土人情和政治、經濟、文化情況,並與當地人民建立了友誼,促進了交流,使中亞各國人民了解了中國,為以後的交流打下了基礎。
頻繁交流為中華文化添彩
中國是最早養蠶,並用蠶絲織成絲綢的國家。胡振華介紹,英語中的SILK,俄語中的ЩЁЛК都是借用的古代漢語「絲」的讀音[SE?К]。突厥語族語言中,例如土耳其語中的絲綢叫作YIBEK,YI=IYI是「好的」意思,BEK是古代漢語「帛」(布)的意思。這是半譯半借。
胡振華指出,張騫「出使西域」,開始了中國西漢王朝與中亞各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聯繫與交流。漢、唐時代國力強盛,中國與中亞的交流異常頻繁。
「中國內地向中亞,並通過中亞向西方輸出了茶、絲綢、瓷器等,從中亞、西亞和新疆引進了西紅柿、胡椒、菠菜、胡蘿蔔、葡萄、無花果、石榴、胡桃、苜蓿等蔬菜和水果,以及珊瑚、硼砂、翡翠、鑽石等;並經過中亞和新疆把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傳進了中國內地,也傳入了中亞、西亞和新疆的樂曲、樂器、舞蹈、雜技。這對豐富後來形成的多元的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位權威專家說。
海上絲路又稱「香料之路」
那麼,絲綢之路名稱是如何而來呢?胡振華介紹,19世紀70年代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多芬(1833年-1905年)在他撰寫的《中國》(CHINA)一書中,把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間,中國到河間(河中)地區(指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地帶)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中西交通路線叫作「絲綢之路」。
後來,1903年法國的學者沙畹在他寫的《西突厥史料》一書中又把「絲綢之路」分作陸路和海路兩條,並把海上的中西交通路線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又由於香料多從海上運輸,也把它稱作「香料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