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羅萍將香港養老院管理模式搬到內地。記者盧麗寬 攝
推醫療結合養老新模式 公院醫生駐診統一配藥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麗寬 龍岩報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愛老傳統需要我們一起弘揚。」現年68歲的羅萍是福建省龍岩市港籍政協委員裡的「老大姐」,連任了兩屆政協委員。旅居香港35年的她看到家鄉相當一部分老人的養老現狀後,決意把本行-安老院帶回鄉。兩年間,她努力引進香港醫療結合養老的安老院運作模式,與政府醫院合作,派駐醫生統一配藥,務求讓老人度過幸福晚年。
羅萍是從福建龍岩連城縣走出的「道道地地的客家人」,從事老人護理院的運作,則是她的老本行,早於1983年,她就在香港開始辦理護理院。古稀之年擔任香港連城同鄉會會長,除了主持香港福恩敬老院有限公司的日常工作外,她還把很大的精力花在龍岩市同心圓養老院的運作上。
2013年,在龍岩當地政府的熱情邀請下,羅萍同另一位港籍人士陳伯安一起,將建築面積6.2萬平方米的原龍岩市福利中心養老院,以「公建民營」的方式,打造成龍岩市同心圓(香港)護理院,內設床位400個,主要接納需要醫養結合、護理為主的老人。
讓老人在專業環境安享晚年
羅萍的故鄉龍岩是客家祖地,客家人「精誠團結、互相幫助和孝順父母」的優良傳統,便源於此地。龍岩同內地許多地方一樣,更多老人還是習慣於居家養老,「在香港,老人們在護理院安享晚年是很正常的事,在內地,老人更享受居家式的兒孫繞膝。」羅萍更期待老人在護理院能度過幸福的晚年,「養老理念不僅需要內地老人自身調整,其子女與社會的觀念都還亟待加強,老人需要在一個更專業的環境度過晚年」。
建言安老院與醫院資源整合
2013年,羅萍在同心圓養老院運作之初,就把她在香港運作護理院的模式帶過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同心圓護理院入住老人數量已由最初的40人發展到了200多人。
「雖然平日養老院有醫護人員照料,但是一些常見的慢性病,常常還得往醫院跑,舟車勞頓,幾趟下來,受累夠嗆。」這些天,讓羅萍特別高興的是,「龍岩市第一醫院將根據需要,定期安排不同科室的醫生前往養老院問診看病。」
今年4月1日,同心圓(香港)護理院與龍岩市第一醫院合作開設 「市第一醫院駐同心圓便民醫療點」正式揭牌啟用。羅萍告訴記者,醫養結合在香港叫做醫生診所,香港早在20多年前就已有了。「便民醫療點」入駐以後,養老院裡的醫護人員將提前為這些老人量好各項指標,建好檔案,並根據需要,向第一醫院申請相關科室的醫生,醫生給老人看完病後,統一配藥到養老院。養老院實行藥物監管,將所有的藥統一保管,統一發放。
「醫養結合大大方便了院裡的老人,讓老人生命更有保障,住得安心又放心,為老人生命增加了動力。」作為政協委員的羅萍也在政協會議上數度建言,護理院與當地醫院的資源整合,需要政府完善相關養老扶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