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揭細菌「聚眾」抗藥 教授擾溝通「除惡」


放大圖片

■(左起) 邵逸夫獎理事會理事程伯中、理事及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邵逸夫獎基金會主席邵方逸華及理事陳偉儀等昨出席發布會。 歐陽文倩 攝

邵逸夫大獎得主揭盅 「4美1德」科學家獲獎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醫學界現時面對的一大難題,就是不知如何對付能抵抗抗生素的病菌。兩位美國科學家卻發現了細菌間「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的機制:原來單個細菌無法作惡,但當一大堆細菌互相溝通時,就會形成生物薄膜,從而產生毒素,令宿主染病。兩人更成功透過干擾「群體感應」這個機制,令細菌無法溝通作惡,有助治療疾病,幫助其他藥物有效殺菌。有關研究對人類貢獻極大,亦讓他們共同成為今年度「邵逸夫獎」的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

第十二屆「邵逸夫獎」得獎名單昨日揭曉,5名來自美國和德國的科學家分別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獎,以表彰他們在學術、科研或應用上獲得突破性成果,並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每個項目的獎金為100萬美元(約780萬港元),頒獎典禮將於9月底在香港舉行,

發現細菌「有偈傾」集合搞事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主任邦妮.巴斯勒(Bonnie L Bassler)和美國華盛頓大學微生物學教授彼德.格林伯格(E Peter Greenberg),就因為發現「群體感應」及當中的調控機制獲得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細菌作為單細胞生物,本來被認為是「獨自運作」,但近40年科學家開始發現,原來細菌懂得互相溝通,進行功能上的協調,達到「聚眾犯事」的效果。邵逸夫獎理事會理事陳偉儀解釋,當細菌進行「群體感應」時,就會產生毒素,令宿主染病。

此外,由於它們在「群體感應」時會形成生物薄膜,這亦成為抵抗抗生素的「城牆」,令抗生素無效。

兩位科學家就採取了「干擾溝通」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如降解當中的分子、令它們無法溝通,又或者製造其他東西去競爭接收訊息的受體等。有關藥物已在研究當中,有助醫治因細菌累積而產生的牙齦疾病、治療傷口感染等,也令細菌無法聚在一起抵抗抗生素,令抗生素更有效治病。

透過凌星測光 發現數千行星

此外,美國太空總署艾姆斯研究中心開普勒計劃首席研究員威廉.伯魯奇(William J Borucki)就憑其「開普勒(Kepler)計劃」獲得天文學獎。他透過凌星測光法(Transit photometry)及其「開普勒計劃」,準確探測太陽系外的行星系,5年間就發現了數以千計的行星,有2顆恆星更被發現有最少6顆行星圍繞,與太陽系相若,有助探討外星是否有宜居地帶,以及是否存在生命等問題。

數學科學獎則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數學研究所所長格爾德.法爾廷斯(Gerd Faltings)和美國羅格斯大學數學系New Jersey講座教授亨里克.伊萬尼克(Henryk Iwaniec)共同獲得。他們發展的數論基本工具,有助解決存在已久的經典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數論的研究與運用亦對訊息加密、通信信道中的精密編碼十分重要。

相關新聞
中史「古今並重」 近半校擬明年推 (圖)
有幼園茶點費6000 團體倡監管 (圖)
幼園雜費分布(部分) (圖)
9歲神童劉見之揚威國際寫生賽 (圖)
葉俊華英語演說賽奪冠 (圖)
好書說不完:《手斧男孩》上一節生命德育課 (圖)
中華書局 (圖)
徵稿啟事
揭細菌「聚眾」抗藥 教授擾溝通「除惡」 (圖)
「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 (圖)
世界超算賽 清華生奪冠 (圖)
環保系統析天氣 翁祐生國際賽奪獎 (圖)
普通話教與學:粵普用法不同別亂「打」
神州求學記:清華激勵學子 「健康工作五十年」
健康飲食:誰為鹽糖定分界? (圖)
概念圖:港人鹽糖超標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