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黨家村一百多座四合院整齊鋪開,令人歎為觀止。
「我曾到過歐、亞、美、非四大洲十多個國家,從來沒有見過佈局如此緊湊、做工如此精細、風貌如此古樸典雅、文化氣息如此濃厚、歷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傳統民居村寨。黨家村是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日本建築學博士青木正夫的文章,引導着愈來愈多的人走進陝西韓城黨家村,一睹為快。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查理教授說:「東方建築文化在中國,中國民居建築文化在韓城」。看中國古代民居,真的不得不去黨家村。■文、圖(部分)︰香港文匯報記者 熊曉芳
在進村的斜坡上,可以俯視整個黨家村明清古建築群。村子地處東西走向的葫蘆狀溝谷之中,一百多座四合院整齊鋪開,令人歎為觀止。遙想韓城在乾隆年間曾經被稱為陝西的「小北京」,而黨家村因農商並重經濟發達則又被稱為「小韓城」,足見當年之盛況。
文化飾家 建築精美絕倫
踏着黨家村條石和卵石墁鋪的巷道,細細體味古人高超的建築藝術和治家格言,不禁暗暗叫絕。高大氣派的「走馬門樓」列於巷道兩側,建築裝飾十分講究,樸實精美。各家門外有上馬石、拴馬樁、拴馬環。門口有獅子門墩、鼓兒門墩、獅子鼓兒相結合的門墩,還有形體單純的豎立雙體線雕門墩,個個形體生動、神態逼真。門樓兩側的磚雕峙頭,有琴棋書畫、梅蘭竹菊、鹿兔象馬,虎牛麒麟以及幾何圖案、萬字拐、八卦圖等等,內容相當豐富。門額題字,幾乎家家都有,或木雕或磚刻,名家書寫,相當講究。大門內照牆上的精美磚雕,有「鹿鶴同春」、「封(蜂)侯(猴)掛印、「五福(蝠)捧壽」等等,有的則一個大「福」字或大「壽」字,題材多樣。
給人印象深刻的是每家每戶院中都有家訓磚雕,多在廳房歇簷兩側山牆上,散發着濃郁的鄉村文化。黨家村人崇尚文化教育,僅清末道光到光緒這60年間,村中就出了1名進士、5名舉人、44名秀才。在看家樓的四合院裡,家訓上聯是「行事要謹慎,謙恭節儉擇交友」,下聯是「存心要公平,孝悌忠厚擇鄰居」。據說這是袁世凱的秘書李思忠親筆寫給這家主人的。
14米高的看家樓,起着看家護村的防衛作用,是村裡最高的建築。主人四合院大廳正中擺放着黨家村全貌模擬圖,村寨合一的格局和合理緊湊的佈局可以盡收眼底,一目瞭然。
順風順水 瓦屋不染塵埃
黨家村東南建有文星閣,供奉孔子和文曲星,體現了村人崇尚文化的觀念,也包含着盼望子孫道德高尚,讀書成才的願望。第一層的木刻對聯上書:巍煥樓台新氣象,森嚴龕閣舊規模,橫批「文星閣」,為黨家村清末舉人賈樂天撰寫。
傳說文星閣塔頂有一顆避塵珠,因而黨家村瓦屋千宇、不染塵埃,房上雜草難生。而其實這是因地理環境所致。村落處於避風低凹之處,西北風刮來的塵土被河谷的順河風吹走,屋頂不會落下塵土,加上黨家村青堂瓦舍,蓋房全部是用白灰黏土和泥墊鋪屋面,雜草沒有生根的條件。因而形成了避塵珠的傳說。
塔頂的六個小飛簷各掛了一個小鈴鐺。村裡老人說:「聞塔鈴而知將雨。」村子在塔的西邊,要聽到塔鈴響,必然是颳東風,東風把雲雨向西吹動,只要塔鈴連響兩天,十有八九要下雨。
從文星閣抬眼可見黨家村的寨子泌陽堡。黨家村由村寨兩部分構成,之所以建寨是為了自保。泌陽堡建於清咸豐3年(公元1853年),距今有150多年的歷史。城堡建築設計周密,工程精良,防衛完備,所以土匪侵襲屢敗,使得黨家村安然無恙保存下來。
花椒之都美食:羊肉糊卜
韓城是一座散發着花椒香味的城市,在這個全國最大的花椒產地,空氣中似乎隨時可以聞到新鮮採摘的花椒香氣。當然,韓城美食總與花椒有關。出於文物保護和發展旅遊的需要,黨家村如今留在村裡的只有20多家,都可以為遊人提供食宿。
隨便走進一家提供食宿的黨家村民居,都可以吃到韓城最地道的特色美食,如羊肉糊卜等。羊肉糊卜據說源自元代,最初是行軍打仗士兵用所帶乾糧燴製,後來廣泛流傳民間。簡單說來就是把烙餅切成絲,配上羊肉和調料燴成。當然,這其中必定要用到本地的大紅袍花椒。一碗糊卜端上來,紅油紅油的泛着濃郁香味,入口筋道、爽滑,回味無窮。
黨賈聯姻 帶旺婚俗體驗
黨家村始建於元朝的至順2年,即公元1331年,距今已有近700歷史。明成化年間,黨、賈兩姓聯姻,合夥經商,生意興隆,成為地方巨商富族。全村現有360多戶、1300多口人,以黨、賈兩姓為主。
「五一」等節假日到黨家村,還可以看到「黨賈聯姻」的喜慶場面。據介紹,婚俗體驗已成為黨家村的一大亮點,遊人也可以扮新人拜天地,體味關中婚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