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中國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搶救明清老宅 整體收購遷建


在深入關中大地收集搶救石刻文物的過程中,王勇超發現,在渭河流域的幾個地區竟完整地保留了不少明清時代的「老房子」,有明代三朝元老孫丕揚的老宅,清光緒年間東閣大學士閻敬銘的故居,關中大儒、于右任的老師毛班香住過的房屋等等,這些老房子儘管古樸恢宏,木製窗欞雕刻精美,但因老舊而被後輩「嫌棄」,即將消逝在歷史的塵埃中。目睹此情此景,王勇超心急如焚。

在看到這些老宅子在原址上保護行不通之後,王勇超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計劃把這些明、清古民居院落,包括戲台、祠堂等整體收購遷建。可是,他全然未曾料到,把一個地域的民族文化搶救保護責任扛在個人的肩頭,所面臨的艱難遠超想像。比如收購澄城一處古民居時,他除了給那戶人家蓋座新房外,還要額外付一大筆錢;為了收購大荔縣清代東閣大學士閻敬銘故居,他與分佈在全國各地的閻氏後人聯繫,一個個上門洽談,爭取支持,說盡好話。

在王勇超的不懈努力下,2008年12月19日,佔地500畝氣勢宏大、古樸莊嚴的關中民俗博物院一期工程明清古民居一條街正式對外開放,展示周、秦、漢、唐以來的歷代石雕、木雕、磚雕、關中古民居和群眾生產、生活、習俗、風情等各類遺物、名人字畫共33,600餘件(套),徵集保護了40院近千間明清古民居,收集整理了大批地方戲曲、工藝作坊、禮儀俗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遍佈其中的8,600多根精美拴馬樁被譽為「地上兵馬俑兵陣」,這些拴馬樁大都是胡人形象,成為絲綢之路多民族文化融合生存的無聲見證物。

填補大型民俗基地空白

關中民俗博物院作為目前內地最大的民俗文化博物院,它的成立填補了內地大型民俗文化遺產保護、展覽、教育、研究基地的空白。截止目前,博物院先後接待國家領導人、國家部委和多省市領導140多人次參觀調研,累計接待中外遊客298萬餘人次。

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親臨博物院參觀考察後,感慨地說:「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保存了這麼多民俗藝術精品,為內地文化立了一個大功。」王勇超因其傑出的貢獻,被譽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第一人」。

相關新聞
文化遺產系列關中民俗篇:傾囊護關中民俗 陝漢締地上兵陣 (2015-06-14) (圖)
搶救明清老宅 整體收購遷建 (2015-06-14)
經營入不敷出 亟盼政府扶持 (2015-06-14) (圖)
專家:民營博物館也可享補助 (2015-06-14) (圖)
文化遺產系列瀋陽花燈篇 (2015-06-13) (圖)
瀋陽花燈臨失傳 工藝絕活急搶救 (2015-06-13) (圖)
傳統製作流程 藉本報首公開 (2015-06-13) (圖)
燈會距今390年 源起努爾哈赤燈祭 (2015-06-13) (圖)
民俗專家:文化保育盼政策支持 (2015-06-13) (圖)
習近平語昂山:公正看待中國 (2015-06-12) (圖)
文匯觀察:重民間謀長遠 習氏外交突破傳統 (2015-06-12) (圖)
昂山訪靈光寺 瞻拜佛牙舍利 (2015-06-12) (圖)
陳君天製新版《一寸河山一寸血》 (2015-06-12) (圖)
舊版未錄「廠窖慘案」 自責不已 (2015-06-12) (圖)
踏陸戰場故地 拍「有溫度」紀錄片 (2015-06-12) (圖)
在韓中國人首中招 (2015-06-11) (圖)
首例病毒基因檢測完成 推動疫苗研發 (2015-06-11)
中國未發旅警 韓料10萬華客取消行程 (2015-06-11)
新沙士疑襲青衣城 全城戒備 (2015-06-11) (圖)
韓40人來港參加旅展 日日檢測體溫 (2015-06-1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中國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