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聯合醫院腎科醫護、社工及職業治療師團隊助病人走出陰霾,奪得2015年度醫管局傑出團隊獎。 翁麗娜 攝
黃思豪:10年人手未增 無私醫護頂硬上
腎衰竭病人在成功換腎前,需要長期「洗肚」或「洗血」,不免面對情緒低落及實際的困難,人生往往陷入低潮。聯合醫院腎科醫護、社工及職業治療師團隊以無私的愛心與關懷,助病人走出陰霾,成功奪得2015年度醫管局傑出團隊獎。 ■香港文匯報記者 翁麗娜
聯合醫院為東九龍重點腎科轉介中心,截至2014年,共有873名腎衰竭病人接受「洗肚」、「洗血」及換腎後覆診服務,整體人數較1995年超出7倍。該院目前只有5名腎科專科醫生及一名兼職腎科醫生,面對近千名腎衰竭病人的入院、門診及覆診,醫護人員面對的壓力非常之大。
聯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黃思豪表示,面對直線上升的患者,過去10年內科腎科的人手沒有增加,擺在眼前是艱巨的人力資源挑戰。人口增加及老化,全港的醫療人手都「追唔切」,只好頂硬上,盡力保持優質服務。
腎病復康治療全港領先
聯合醫院在腎病復康治療方面領先全港,包括上世紀80年代引入全港首個「連續性可攜帶腹膜透析」儀器,令患者可以安坐家中進行「洗肚」;上世紀90年代首辦社康護士家訪,上門調查「洗肚」患者的需要。傑作還包括2006年成功研發腹膜透析(即洗肚)接駁儀器,輔助病人駁喉對位,減低感染腹膜炎。
黃思豪表示,香港七成腎患者需要進行「洗肚」,部分腎衰竭病人或因眼矇、手震及手眼協調變差等問題,難以自行接駁洗腎喉管,增加細菌感染致腹膜炎的風險,該接駁儀器可輔助病人駁喉對位。目前正在為其申請專利。
創辦病友會推社區互助
聯合醫院醫務社會工作部醫務社工梁潔婷表示,慢性疾病患者一般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很多人變得消極灰心,因此適切心靈關顧對他們相當重要。成立病友互助會,病友之間同行,往往更有默契。聯合醫院1981年創辦全港首個腎病病人互助組織「康寧腎友會」,定期舉辦不同活動,成為病人的交流園地。同時,透過腎友社區復康計劃,按照病友居住區域,集合同區病友一起做運動,成功鍛煉身心之餘,亦形成社區互助小組,彼此互相幫忙。
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獲得了病友們的讚賞。據已成功換腎的林女士回憶,她自己1996年發現患腎病,每日「洗肚」3次,對剛剛新婚的她而言,最大的打擊是不能懷孕,當時陷入生命低潮,一度想過輕生。後來得到醫護人員開解及鼓勵,積極參與社交活動,逐漸打開心扉。其後,她於2003年懷孕誕下女兒,成為全港首宗換腎後成功懷孕的個案。女兒現在11歲,經常隨她參加康寧會的病友活動。林女士坦言:「以前只懂吃喝玩樂、賺錢,得病後反思生命的意義。」
馬生兩度換腎靠醫護鼓勵
馬先生於1990年患病,至今洗腎共25年,經歷兩次換腎,惜均出現排斥,被迫進行摘除,現時需要「洗血」。雖然天意弄人,但他沒有氣餒,這全賴醫護人員的鼓勵。他說,最初患病,一日需要「洗肚」四次,即每隔6小時至7小時就要洗肚,因此不敢出街,朋友也逐漸疏離;不過他積極參加病友活動,同路人最終變成朋友,目前他是病人互助組織的活躍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