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不僅有着充滿歷史氣息的山水建築,松江的人文風情更是一絕。時間並沒有沖淡這裡豐富的文化內涵,相反,再融合了現代文化之後,松江的人文更具魅力。
松江顧繡:顧繡起源於明嘉靖年間上海露香園顧名世家。顧家媳婦精于繪畫,擅長刺繡,她汲取宋繡精華,以獨特手法,使繡畫難分,人稱「顧繡」。顧繡把刺繡中傳統的針法與國畫筆法相結合,具有融繡畫於一體的藝術特點。松江顧繡已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廣富林文化:廣富林文化是介於良渚文化與馬橋文化之間的一種新文化,距今4000年,前後約300年。相比良渚文化與馬橋文化,它承續時間短,分佈範圍小,但是填補了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末期的文化譜系。
余天成堂(中華老字號):位於松江區中山中路中段的松江余天成堂藥號創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距今已有230年歷史,是上海市地區歷史最早的現存的老藥號。
松江大學城:松江大學城位於松江新城區西北部,北靠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南貼松江新城,佔地約8000畝。園區內含7所大學,而在教學區和生活區之間,園內還建有「中華學生第一街」學生步行街,長約2.5公里,為目前我國高校中最長的步行街。
松江方言:松江方言經歷了千百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語言系統。松江方言對於生活的衣食住行、日常交往、稱呼稱謂等等各個方面都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而其語音、語調與普通話都有很大不同,有些用語的準確意思甚至很難用其他語言來表達。
二陸文化:三國東吳滅亡後,陸機、陸雲隱退到華亭故里,積學十年,受天下人推崇。有一次,陸雲與名人荀隱(字:鳴鶴)同在張華家作客。在自我介紹時,陸雲道:「雲間陸士龍。」荀隱說:「日下荀鳴鶴。」以後「雲間」就成了松江的別稱。這兩句話也被稱為中國第一楹聯。
車墩絲網版畫:絲網版畫脫胎于原有農民畫的一般模式,融會民間傳統藝術,利用現代絲網感光技術,突出肌理效果,充分發揮感光的特性。農民畫家們自由地繪寫形象,大膽地安排畫面,充分地表現自己熟悉的鄉村農事小景。絲網版畫主要追求「神似」的需求,並不僅拘泥於真實的「模擬」。
葉榭草龍舞:松江葉榭草龍舞,相傳源自唐代的一場旱災,傳說「八仙」中的韓湘子是松江葉榭人,為解家鄉旱災,召來東海「青龍」,普降大雨,使得葉榭鹽鐵塘兩岸久旱禾苗喜逢甘霖。葉榭百姓為報韓湘子「吹簫召龍」的恩德,便將鹽鐵塘更名為「龍泉港」,自唐貞五年(790)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