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屠海鳴
屠海鳴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上海市政協常委
政改告一段落,香港走向何方?香港回歸18周年紀念日,特首梁振英再次提出聚焦民生經濟,書寫香港未來。經濟、民生、政改和社會和諧,是香港社會的四大重點。當政改被反對派扼殺之後,香港社會的四大重點就剩下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諧了。全港市民要堅定不移地「挺梁」,這是「一國兩制」在港落實的需要,是堅決抵制外部勢力干預的需要,是與反對派爭奪香港管治權的需要,也是當前香港社會經濟、民生和社會和諧的需要。
今天我們強調堅定不移地「挺梁」,不妨從以下角度去認識。
「一國兩制」在港落實的需要
「一國一制」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選擇,中國在香港和澳門實施「一國兩制」是一大創舉。但凡創舉,必然會遭遇阻力,經歷波折,這是規律。「一國兩制」在港實施18年來,總體上取得了成功,但也遇到了不少挑戰。比如,有的人只講「兩制」、不講「一國」,只求「民主自由」、不顧國家安全,只管自己眼前的利益、不顧國家和香港的長遠利益。如果任憑這種現象成為一種潮流、一種趨勢,形成一種氣候、一種生態,香港的發展就會背離「一國兩制」的制度設計,香港就會成為一個各種勢力傾軋的「亂港」,吃苦頭的還是港人。因此,香港需要一個對「一國兩制」有着深刻理解、準確把握、勇於實踐的人來擔任特首,而梁振英就是當前最合適的人。
梁振英既懂國情,又懂港情。香港回歸前,他參與了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工作,與香港和內地的法律專家一起共事,就香港社會的許多重大問題進行過深入論證,他能夠從理論上把握「一國」和「兩制」的關係,明白地方和中央權力的邊界。香港回歸以來,梁振英在特區政府多年的工作經歷,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特別是去年以他領導的特區政府在處理為期79天的非法「佔中」行動中,臨危不亂,處事泰然,分寸拿捏到位,使來勢洶洶的非法「佔中」行動最後慘敗收場。梁振英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得到了本港市民的肯定和中央政府的讚揚。
香港回歸18年已不算短,但與香港被英國殖民統治的150年相比,18年並不算長。150年留下的印跡要去除,並非一日之功。「一國兩制」的實踐,今後還會遇到許多挑戰,需要梁振英這樣的人擔當重任。
堅決抵制外部勢力干預的需要
任何一個頭腦清醒的人都會明白,今天在香港所發生的一切,並不是孤立的,並不是反對派所說的「爭取民主自由」那麼簡單。香港只是一個爆發點,與此相呼應的還有中國東海和南海的「熱鬧」景象,香港發生的事情,僅是某些外部勢力圍堵中國崛起的策略之一。
中國的崛起,從來就被視為某些西方國家的噩夢,儘管習近平主席曾引用拿破侖「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的說法,在外交場合多次表示:「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但是,一些西方國家回望自己血腥掠奪的殖民歷史,認定中國不會超越歷史規律,不會和平崛起,因而,對中國的圍堵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今後也不會停止。他們利用種種手段已經成功地肢解了前蘇聯、前東歐,他們還會絞盡腦汁、使盡手段破解「中國難題」。在這種大背景下,經濟上有「自由港」之稱、政治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社會生態」明顯不同於「鐵板一塊」的中國內地。登陸香港,圍堵中國,是再好不過的選擇。去年的非法「佔中」行動中,就有外部勢力的暗中支持。
香港是中國的香港,決不能成為外部勢力圍堵中國的橋頭堡。任何一位有良知的香港居民都會持這樣的觀點。那麼,怎樣堅決抵制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必須有一個愛國愛港的特區政府及行政長官。梁振英及他所帶領的執政團隊就具備這樣的素質,在處理斯諾登事件、非法「佔中」事件中,梁振英態度堅決,處事有方,表現出了不被外部勢力左右和嚇倒的執政特性。
與反對派爭奪香港管治權的需要
了解香港歷史的人都明白,香港今天的「政治生態」不是一天形成的,早在末任港督彭定康時代,英國人就開始布局,從改革立法局入手,讓大英帝國的政治代理人走上前台,今天香港的「反對派」、「泛民」就源於彭定康時代的培植。這也是西方國家在「後殖民時代」的慣用手法。
這些大多擁有英國留學背景的反對派,看起來很「紳士」,言必稱「民主」、「自由」、「人權」,似乎只有他們才關心港人的福祉,似乎英國殖民統治時代才是香港的輝煌時刻。但他們卻罔顧一個基本的事實:英國統治香港150年間,從來都是英國女王委任香港總督。香港人自己選舉行政長官,是回歸以後的事情。究竟誰才是香港民主進程的推動者?一目了然。
現在,這些披着「民主鬥士」外衣的反對派,要爭奪香港的管治權,但又不好把這個真實目的拿到枱面上說,就拋出了違反基本法的「公民提名」的一套「理論」,好給自己製造「入閘」的機會,中央不接受他們的意見,他們就否決政改方案。
政改之爭,實為管治權之爭。政改方案被反對派否決短短幾天之後,反對派有人竟然又無恥地拋出「重啟政改」的話題,看來他們爭奪管治權的步子沒有停、也不會停。在這種情形下,香港需要梁振英這樣明辨是非、堅定有為的特首來治理這座城市。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需要
梁振英就任特首不久,就提出了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的一攬子計劃。然而,長達20個月的政治爭拗,耗費了特區政府過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和資源,許多計劃被拖延、擱置。
深諳香港事務的人都明白,今日香港「政治生態」的形成,主要是反對派推波助瀾,也有貧富差距拉大、底層市民住房困難、年輕人就業崗位減少等客觀原因。破解難題,需要特區政府強有力的推動。日前,梁振英發表的《施政匯報》中亮點不少。比如,採取「供應主導」的策略破解住房緊缺難題,今後10年的房屋供應目標為48萬個單位,全力推動各個發展區和新市鎮擴展。比如,繼「滬港通」之後,今年期望啟動「深港通」,等等。這些舉措都符合香港實際,如能順利實施,則能解決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增強經濟活力,紓解底層社會的負面情緒,造福港人。
實施這一龐大的計劃,梁振英縱有三頭六臂,僅靠他一個人是不行的,需要本港市民全力支持。因而,為了香港的未來,為了市民的福祉,我們應該全力「挺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