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參與「育養海岸」計劃的義工在石澳鶴咀垃圾灣執拾到大量膠樽。資料圖片
新聞撮要
為延續2012年膠粒事件的海洋保育精神,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由去年6月起,開展「育養海岸」計劃,與6個合作團體透過進行海洋垃圾和生態調查,追尋垃圾源頭,以助港府制定長遠有效的海洋保育政策。基金會在2015/16年啟動禮上,發表過去1年獲得的數據,發現在紅樹林、泥灘等岸上生境,塑膠平均佔60%;在海上打撈的垃圾中,更有逾80%為塑膠;至於在海底,塑膠垃圾也佔約60%。
■節自《海岸海上垃圾 塑膠同佔多數》,香港《文匯報》,2015-6-28
持份者觀點
1.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港府重視海洋保育工作,「膠粒事件」發生後,起了牽頭作用,成立海岸清潔跨部門工作小組,負責檢討和制定措施,呼籲市民到海岸及郊野公園後,切勿遺留垃圾。
2. WWF香港分會項目經理(育養海岸) 楊松穎︰當局可考慮將海岸清潔工作小組的職能擴展至管理海床垃圾,並着手調查海床垃圾的分布,藉此研究出合適的應對方案;也可參考歐洲的 「Fishing for Litter」計劃,鼓勵漁民主動清理海洋垃圾,資助民間潛水團體進行大規模的海底清潔活動,以官民合作方式處理海洋垃圾,重拾潔淨的海洋,保護海洋生態。
3. 港大江同學:垃圾堆積如山,已很難看到真正的沙石,對此感到痛心。當局應從教育做起,讓市民養成自行帶走垃圾、垃圾分類回收的習慣。
4. 民建聯荃灣區議員林琳:當局雖然有意設立海濱管理局,但主要較重視海濱長廊的管理,對沙灘管理着墨不多。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試指出塑膠垃圾在不同生境的分布數字。
2. 有人認為港府應以官民合作方式處理海洋垃圾問題,你認同嗎?
3. 試搜尋對比各國處理海洋垃圾的方式,分析其優劣。
知多點
2012年膠粒事件︰2012年7月23日,6個約150噸載有聚丙烯膠粒的貨櫃在10號風球懸掛時吹落海中,膠粒散滿香港水域,一度被認為是本港海洋生態的災難,後來專家解釋膠粒並無毒性,生態災難疑雲才告一段落。2012年11月,港府成立海岸清潔跨部門工作小組專責處理海洋垃圾。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