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巖
在政府連頒十道救市金牌,集結證券、基金、保險、匯金各界資金大舉托市之後,昨日央行、財政部、國資委也加入救市行列,為股市維穩「背書」,但依舊改變不了A股的跌勢。從6月12日的高點至今,滬指跌幅達到32%,創業板指被斬去四成,兩市市值蒸發近2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不僅如此,股災開始向其他資產蔓延,商品、債券、離岸人民幣無一倖免,更累及港股暴跌。
連日跌市重挫股民信心
此輪救市,政府以操盤手的形象出現。幾日來,數千億救市資金靠買石油和銀行等指標股暫時拖慢了暴跌的速度,昨日救市之手還伸向了中小盤股,但除了獲得浮盈幾十點之外,並沒能制止槓桿連環爆倉帶來的市場雪崩,更輸光了市場信心。
這波靠數萬億融資槓桿推動起來的牛市,漲得決絕,也崩得慘烈。雖然證監會取消了強制平倉線,但股票持續暴跌帶來的壓力已開始波及樓市,北京等地出現不少因股票被套拋售房產周轉資金的個案。
比資金面更糟糕的是市場信心一潰千里,上周末還有很多人喊出愛國護盤、為國接盤的口號,而今大多股民已在一日復一日的跌停中麻木。
監管者需改變思維模式
近幾年來,政府為改變股市低迷所做的所謂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已深刻改變了股市運行的基礎,比如融資融券、股指期貨、「滬港通」等,市場創新是把雙刃劍,在改變投資者的同時,更需要監管者改變過去的思維和行為定式。而此輪救市,政府仍循着過去二十多年的老路:暫停IPO、調整交易所交易費,限制國有股流通、鼓動或嚴查場外資金入市、黨報文章影響市場漲落、政府動用資金入市托市,等等。
當下救市效果甚微,市場非議不少,監管者似乎仍還沒找到更好的救市方案。在即將「火燒連營」的時刻,昨晚,有關部門又一次啟用央視晚七點檔《新聞聯播》來救市,不過走的還是老路。接下來,如何恢復投資者信心,建立熔斷機制來隔絕市場風險擴散,有關部門不妨多聽聽市場的聲音。
彌補制度漏洞 尊重市場
對於政府部門來說,經歷此輪股災,吸取經驗教訓,彌補制度漏洞,加強巿場監管,真正尊重市場、愛護市場,而不是自作聰明地利用市場,甚至企圖駕馭市場,中國股市才有望重塑信心,否極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