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能源科技與環境
科技進步能提升生活素質,也能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但同時為環境和資源消耗帶來很多問題,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汽車。汽車雖然方便,一般均是以電油或柴油這類化學燃料作動力來源,在行車時會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廢氣,造成空氣污染、全球暖化,甚至酸雨。要平衡汽車所帶來的優缺點,電動車的出現可能給我們一些希望。那麼,電動車有何優勝之處?對我們保護環境有何啟示? ■吳宏業老師 香港通識教育協會主席
小知識:混合燃料成本高 純電驅動也排碳
在私家車市場推出前,不少汽車生產商已明白一般汽車對環境的破壞嚴重,環保汽車將會是一個新市場,因此「混合動力車」便應運而生,它是相對較為環保的汽車。當中原理是使用兩種或以上能量來源驅動的車輛,其中,油電混合動力車(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便是使用燃油驅動內燃機,加上電池驅動電動機作混合動力。由於兩種動力來源屬於互補的性質,更可因應路況使用最適合的動力,發揮最大效能,降低整體的能源消耗,特別是燃油,對環境的破壞、空氣污染自然降低。但是,由於混合動力車的價格高,而在香港路面情況以短距離為主,燃料費和保養費的節省不多,整體成本可能比純引擎或純電動車還要高,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不適合使用率低和經常行駛路程較短的人士。如要普及,首先必須降低電池等成本。
純電動車(Battery electric vehicle,BEV)則是純使用電力驅動的汽車,以蓄電池把能量存於車上,等於一般汽車的油箱,為車輛提供電力給電動機,電動機把電能轉化為動能推動車輛。電動車不會在路面排放廢氣,因此不會污染空氣,但這不代表電動車必定不會產生污染或排碳;在產生電力給純電動車的過程中,所使用的發電方式也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碳排放(見表二)。(基礎級)
美公司破限 充3.5小時行320公里
電動車有不少限制,但人類科技進步一日千里,當中特斯拉電動車(Tesla Motors)可說是突破以上限制,甚至帶起潮流。從(見表一)可見,Tesla公司的電動車在性能和充電技術上突破限制,充電3.5小時便可行駛320km,方便都市生活忙碌的人們。該公司不只標榜環保,也以高技術、時尚設計、速度等打入市場,把環保理念變成潮流。
現今資訊發達,不少人已知道環保的重要。以Tesla電動車為例,該公司以環保為切入點,把潮流觸覺加入其產品當中。(摘星級)
4限制致難普及港府立基金推廣
雖然電動車不會在路面製造空氣污染,但未能在市場流行的技術性原因有四:
一、電池容量與壽命。電池容量愈大,能儲存的能量愈大,即代表行車的電能消耗、能承載重量可以較多;電池容量也影響兩次充電之間最遠的行駛距離。在合理體積和重量下,因技術所限,現今的電池還未能令純電動車及得上一般汽車的行程。
二、充電時間。一般純電動車充電大約需時3小時至4小時,行駛距離亦有限制。雖然有些新技術可使充電過程減至10多分鐘,但其實較慢速的充電有利於電池壽命。
三、性能。一般的純電動車最高速度都能達至100km/h以上,但要視乎道路狀況;而加速方面比傳統汽車需要較長時間。
四、保養維修。電動車尚算是新技術,不是所有車房技工也懂得維修保養,或會帶來一些不便。
個人方面:電動車的性價比看法都是因人而異。由於有關技術未能普及,相對需要的生產量會較低,成本自然會較高。再者,保養維修的費用不少,例如更換電池的費用往往大於節省了的電油費用。
環境方面:電動車的碳排放量有兩個源頭,一是車輛的生產過程,二是充電時生產的電力。根據英國一項研究,以英國為例,每度電產生500g二氧化碳,以及10%的汽油是生物燃料,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包括生產、使用過程及棄置,各類車輛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如下:
因此,即使是支持環保的人士,對於電動車的環保性也有存疑。
最後,配套方面:以香港為例,特區政府有意擴展電動車和充電網絡來配合未來電動車的發展,先後推出過多項經濟誘因,如豁免電動車的首次登記稅至2017年3月31日;2011年3月成立3億元「綠色運輸試驗基金」,資助運輸營運商試驗綠色創新運輸技術,包括電動車等。普通汽車在加油站需要1分鐘至2分鐘加油;若是電動車,充電時間最少要15分鐘,港府認為充電設施和電動車的增長必須相輔相成。(進階級)
模擬試題:你是否同意「香港政府應投放大量資源在推動電動車普及化呢」?解釋你的答案。
參考答案
【1】清楚表明立場,立場前後一致。
先考慮對象:由港府推動是否恰當?還是由市場主導?
後考慮目的:推動電動車普及化是為了環境保護?推動電動車達至環保的成效是?發展電動車有何限制?港府應該投放多大的資源?如金錢?土地?配套設施?技術發展津貼?
【2】同時提出同意和反對的論點,並加以解釋、比較(駁論)哪一方較充分合理。
同意論點
環境層面:汽車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廢氣,造成空氣污染、全球暖化,甚至酸雨。
政治層面:推動環保的工作是港府的責任,是要對人民、社會和國家負責。
社會層面:減少汽車在街道上行駛,可減低空氣污染而對行人健康的影響。
反對論點
環境層面:電動車的碳排放不比汽車少,因為生產的過程、電力的需要均會製造不少二氧化碳。
政治層面:港府的資源運用應該用得其所,大量投入一個項目,而且成效未知/成疑,最後只會浪費公帑。
經濟層面:港府投入資金興建有關設施,長遠而言並不符合市場的健康運作;港府經營的設施不應用作謀利用途,故會因此對加油站不公;政策傾向電動車,有違積極不干預的市場政策。
駁論
例:雖然電動車的碳排放不比汽車少,但是生產的過程和電力的需要均會排放不少二氧化碳,電動車對全球暖化幫助不大。然而,汽車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會造成空氣污染及酸雨等問題,這是電動車不會造成的,所以港府推廣電動車,在普遍意義上是對環境有幫助的。
延伸閱讀:
1. 《馬會引進BMW電動車減廢排》,香港文匯報,2015年7月7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7/07/HK1507070031.htm
2. 《在香港推廣使用電動車輛》,環保署網站,http://www.epd.gov.hk/epd/tc_chi/environmentinhk/air/prob_solutions/promotion_ev.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