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改革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形成機制,金融專家稱此舉觸及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核心,也順應了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改革要求,有利於人民幣在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談判中爭取主動。專家普遍認為,中間價一次性貶值2%並不意味人民幣將持續貶值,央行仍有意維持匯率穩定;而短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波動可能引發資本外流壓力,但可通過降準、逆回購等貨幣政策予以對沖。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說,過去人民幣中間價與市場交易價是沒有關係的,儘管人民幣日間波幅為2%,中間價卻可以隨時調整回來。此次改革後中間價參考上一日收盤價,使得匯率有了連續性,也抑制央行對匯率的過度干預。
丁志傑認為,在人民幣納入SDR的談判中,由於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扭曲,IMF提出以倫敦的人民幣匯率作為SDR折算時的匯率。而這次改革一次性消除了中間價的政策性扭曲,同時使市場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為SDR的談判爭取主動,也提升了內地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定價權。
彌補匯率兩大缺陷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張明則指出,當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仍存在兩大缺陷:一是過度重視維持與美元的匯率穩定,而忽視了穩定人民幣的有效匯率,過去兩年人民幣有效匯率升值過快;二是央行仍在強力干預匯率中間價,造成中間價與收盤價的持續背離。昨日的改革舉措,變得更為重視人民幣有效匯率的穩定,也改善了中間價形成機制,恰好是對上述缺陷的彌補。
央行出台這一措施的背景,張明認為,一是出口增速表現持續不盡如人意;二是短期資本持續外流。穩增長壓力凸顯,令人民幣匯率貶值成為題中之義。由於人民幣匯率貶值是市場供求趨勢,美國也很難興師問罪。
改革首日人民幣離岸、在岸匯率大跌,會否引發人民幣持續貶值,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昨日中間價貶值2%,是此次完善報價帶來的一次性調整,不應該被解讀為人民幣將出現趨勢性貶值。
馬駿指出,從經濟基本面看,內地主要宏觀指標都支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近期,宏觀調控措施效果逐步顯現,基礎設施投資加速,房地產銷售改善,內地經濟有企穩回升的跡象。此外,經常性項目仍為順差,外匯儲備很高,通脹率較低,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都在安全區間,基本面因素明顯強於一些面臨較大匯率貶值壓力的經濟體。
短期內資本恐外流
短期看,此次調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釋放了人民幣貶值壓力,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認為,短期將加大資本外流壓力,增加居民和企業購匯的需求等,對國內流動性邊際上是收緊的,有必要通過降準、逆回購等措施予以對沖。
分析指出,短期內人民幣匯率貶值,將有利於穩定紡織業等出口導向行業,有利於經濟復甦,但資金外流則可能對股市、房地產等資產價格造成衝擊。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