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淮河一戰阻擊了日軍北上會師台兒莊的計劃。圖為台兒莊戰役中的中國軍隊。 網上圖片
沿淮河鏖戰20天 敵傷亡逾三千人
近5萬中國軍隊與3萬日軍1938年2月在安徽蚌埠境內沿淮河展開了近20天的拉鋸戰,致日軍傷亡3,000多人。該戰有效阻止了日本華中派遣軍北上,打亂了日軍快速打通津浦路、會師台兒莊的作戰計劃。毛澤東曾在《論持久戰》中特別提到了這次戰鬥。然而,在這場阻擊戰中,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軍第51軍裡的數百名地下黨員,也同該軍官兵一道英勇奮戰,譜寫了一曲國共合作抗日禦侮的壯歌。■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玲傑、陳敏 安徽報道
抗戰時期,蚌埠作為津浦鐵路的重要站點,是中國縱貫東西、連通南北的軍事交通要地。當年為了阻擊日軍北上而被中國軍隊炸毀的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現早已修復通車。
戰鬥慘烈 屍體填滿水塘
蚌埠市史志辦公室副主任郭照東介紹,淮河阻擊戰於1938年2月打響,其標誌是中國守軍將蚌埠淮河大鐵橋炸毀,撤至淮河北岸奮勇拒敵。當時淮河沿岸的臨淮關、鳳陽等多地失守,為將日軍阻止於淮河南岸,于學忠的第51軍急赴蚌埠至五河間的淮河北岸佈防。從1938年2月2日起,日軍就不斷炮轟北岸陣地,連續以小部隊強渡淮河,但均被擊退。幾度攻陷不下,日軍開始大部隊強攻,除炮兵進行猛烈轟擊以外,還用飛機進行轟炸。
「當年大鐵橋被炸毀以後,小鬼子就想着從橋底下潛進到北岸,鬼子爬過來一個就被國軍擊斃一個。」今年88歲的高林田老人,當時家住蚌埠淮河北岸小蚌埠鎮方溝村西北園莊(現屬蚌埠市淮上區)。阻擊戰爆發時,高林田只有11歲,「東北軍來支援的時候就從我們莊子上走過,我還看到過他們在淮河大堤上挖戰壕。」高林田老人回憶,戰事全面打響後,自己跟着村裡人跑到山裡躲藏,「連續幾天不分晝夜都是槍炮聲」。
郭照東介紹,那幾天的戰鬥十分猛烈,後來第51軍各部傷亡甚重,在徐州附近的張自忠第59軍前來支援。淮河北岸的小蚌埠幾度失守又數度克復。2月20日,殘餘日軍不堪重擊終於退回南岸。「當時小蚌埠到處都是死人的屍體,有國軍的,也有鬼子的,屍體沒人埋,把一個水塘都堆滿了。」高林田向記者介紹他回家後看到的戰後情形。據郭照東研究,淮河阻擊戰中,中方死傷4,000多人,日軍死傷達3,200多人,在雙方軍事裝備懸殊的情況下,這個戰損比例,在中國的整個抗戰史中都是一場了不起的戰鬥。
共產黨員堅守陣地殉國
郭照東告訴記者,他與蚌埠市淮河阻擊戰的研究學者紀新建研究發現,淮河阻擊戰之所以能取得輝煌戰果,中國共產黨在第51軍的秘密黨組織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1936年6月,共產黨就在第51軍發展了第一個地下黨員--該軍參謀處中校科長解方。到1938年初,黨的秘密組織系統已在第51軍中建立,全軍黨員人數已達300人。淮河阻擊戰前夕,該軍已成為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在友軍裡地下黨員人數最多、黨組織力量最強的軍隊。
戰鬥開始前,中共第51軍地下黨組織在內部進行了動員,號召共產黨員以身作則,團結全體官兵,衝鋒在前,退卻在後,首戰必捷,在光榮的抗日戰場上大顯身手。在地下黨員控制的連隊,黨組織以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黨中央關於抗日救亡的主張,對戰士們進行宣傳教育,並在構築的河岸工事及其附近,張貼和刻寫許多宣傳鼓動口號,如「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誓與陣地共存亡」等,以鼓舞廣大官兵的士氣和鬥志。
郭照東介紹,阻擊戰期間,51軍342旅684團1營營副、共產黨員羅廣智,率一營迫使日軍節節敗退,負傷後仍堅守陣地指揮戰鬥,直至犧牲。在這次阻擊戰中壯烈犧牲的共產黨員有姓名可查的有任坤剛、郭善儒、黃繼才、王忠良等十多人,光榮負傷的共產黨員人數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