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外資大行對後市走勢呈分歧。 摩根大通在全球股票研究策略報告中說,市場逐漸變成超賣狀態,許多基本面因素仍然利好,並認為市場短期內回調過頭,如果進一步下跌則將加倉。
雖然中國經濟成長是全球經濟成長的隱憂所在,但巴克萊仍然認為,中國政府有辦法遏制下行風險,並看好與中國產能過剩無關聯的周期性資產。
大摩:看好國指料一年漲2%
不過,摩根士丹利一項調查發現,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信心降至最低水平。受訪者下調了對中國股市的預測,他們預計未來12個月滬港股市大體持平,按加權平均方法計算,預計MSCI明晟中國指數未來12個月將上漲1.3%,這是該調查啟動兩年半來的最低預期。受訪者對上海A股的預期最悲觀,預計未來12個月將下跌0.4%;對恒生國企指數最為樂觀,預計未來12個月上漲2%。
高盛:A股10月初前難企穩
高盛分析師Timothy Moe在報告中稱,市場要穩定甚至反彈不僅需要政策措施,還要更多經濟數據好轉,以中國來說至少還要6周到2個月時間,即是A股在10月初前或難企穩。
交銀國際分析師李苗獻昨日則發表報告指,市場對於降準的預期近期突然加強,然而貨幣當局並未如市場所願降準,這或是考慮到7月13.3%的M2增速已高於12%的政策目標。
交銀:市場情緒平復才降準
而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在近期人民幣快速貶值後,市場情緒尚未完全平復,在此時降準就好像往一口鍋底破了洞的鍋裡加水,效果或不明顯。當前市場對人民幣貶值記憶猶新,擔憂這會引發資金大量外流,所以各大機構向外拆出資金的意願大減。因此,只有當市場情緒冷靜下來,鍋底的漏洞縮小後,央行降準加水才會有較好的寬鬆效果,預計只有等到事實證明資金外流確實沒有加劇時,市場情緒才會平復,降準才會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