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大雲寺佛祖舍利安奉儀式現場。 記者肖剛 攝
深埋六百載 館藏半世紀
深埋地下六百載,館藏半個世紀的釋迦牟尼佛祖骨舍利重回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大雲寺安奉,大雲寺昨日舉行盛大法會迎接舍利「回家」。經國家宗教局、甘肅省文物局和甘肅省博物館批准,將1964年涇川縣出土的14枚佛祖舍利中的4枚迎回涇川大雲寺地宮安奉,供信眾瞻仰。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岳、肖剛 涇川報道
昨日上午11時,佛祖骨舍利移交儀式在涇川縣回中廣場舉行,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幅對聯:當年鐘鼓蕩秦川,問誰八百里沉吟,情始古國;此地風光開涇水,看我五千年演繹,秀到今朝。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陝西省佛教協會會長、大慈恩寺方丈增勤法師在安奉儀式上表示,安奉法會是佛的歡喜日,也是盂蘭勝會,是具有歷史意義和世界意義的時間,涇川縣半世紀出土舍利逾2,000枚,世所罕見、震驚世界,佛舍利現於盛世,昭示着祖國的繁榮昌盛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當日清晨時分,運金車中的佛舍利與安放在彩車上的舍利塔在平涼市涇川縣巡遊,沿途佛樂裊裊、鞭炮爭鳴,群眾爭相觀瞻、佛教信眾頂禮膜拜。巡遊隊伍中,僧俗組成儀仗隊,法師手持各種幡旗,身着袈裟,逾500人組成的隊伍跟隨其後,雙手捧着各種貢品和鮮花,神情專注而虔誠。
與敦煌佛教文化遙相輝映
佛祖舍利到達大雲寺後,增勤法師與甘肅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平涼市法輪寺方丈妙林大和尚帶隊恭迎。增勤法師,妙林大和尚雙手合十,虔誠祈禱,而身着袈裟的法師們緊隨其後,手執香爐、龍杖、幢幡、寶蓋等迎請舍利,大雲寺內香煙繚繞、誦經聲響徹雲霄。沿着紅色地毯,增勤法師,妙林大和尚走向大雲寺舍利塔,盛放佛祖舍利的寶盒被迎進地宮,增勤法師,妙林大和尚主法,佛祖舍利安放完畢,高僧大德們齊誦佛經,主法法師拈香。安奉儀式圓滿後,信眾開始恭敬地瞻拜佛祖舍利。
據悉,學術界、宗教界、考古界普遍認為,涇川佛教文化歷史悠久、遺存豐富,同一地三次出土佛舍利,全國僅有、世界罕見,涇川出土舍利次數、數量之多,規格之高,堪稱「華夏佛寶聖地」、「世界佛舍利供養基地」,與敦煌佛教文化遙相輝映,構成了「西有敦煌莫高窟,東有涇川大雲寺」的佛教文化格局。
自2007年起,大雲寺重建工程啟動實施,現已建成舍利塔及地宮、卧佛殿、鐘鼓樓、東西碑亭,正在實施大雄寶殿、山門、藏經樓等工程。目前,大雲寺按照國家一級文物保護標準,配套實施了以紅外線監控、定位報警、侵入系統為主要組成的安防設施,完全具備保護佛祖骨舍利的條件。
涇川乃絲路佛教文化中心
平涼市市長臧秋華介紹,涇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後的重要佛教文化中心和多元文化交匯地,是佛教東漸的橋頭堡,也是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先後有十四位帝王下詔或敕賜大興涇州佛事,境內現存發現和出土的舍利塔遺址、佛舍利、石窟、佛龕、佛像等佛教文化遺存1,500多處。始鑿於北魏太和二年的王母宮石窟現存大小佛像200多尊,雕像、壁畫精美絕倫,可與莫高窟和雲岡石窟相媲美。
臧秋華表示,佛祖舍利時隔50年後重回故土安奉,既滿足了涇川廣大民眾多年的願望和心聲,也為涇川文化旅遊發展賦予內涵和靈魂,必將對提升大雲寺等大景區建設層次,促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