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近日批准全港799間幼稚園增加學費,平均加幅約為8.3%,創歷年新高。政府剛提升新學年的學券資助額,幼稚園學費便紛紛隨學券升幅而「水漲船高」,學券資助變作幼稚園的「額外」津貼,家長負擔得不到有效緩解,這顯然與設立學券的初衷不符,也無法達到政府鼓勵生育目的,不利推動香港人口可持續發展。在落實免費幼教的過渡階段,政府務必嚴格控制幼稚園學費加價,真正令家長從學券制受惠。
今年政府將學券資助金額由去年的20,010元增加至22,510元,增幅約12.5%,似乎足夠應付幼稚園學費平均8.3%的漲幅。但必須指出的是,決定家長負擔輕重的關鍵,在於扣除學券面值後,家長實際須支付的學費差額。撇除此次凍費的117間幼稚園,相當部分幼稚園的實際學費已經遠高於學劵資助額。比如有合學券資格的幼稚園半日制學費由1.7萬至1.8萬元,加至今年2.5萬多元,加幅超過三成,按最新的學券資助額計算,扣除學券面值後,家長的實際學費支出從負數變成拿出2,500多元真金白銀。換言之,家長的實際負擔非但沒有因為學券資助額的提升而減輕,反而加重了,對低收入的基層家庭而言自然是百上加斤。
學券不能達到幫家長減負,就偏離了設立此項資助的初衷。政府在學前教育投放財政資源,不僅僅是單純為了惠及家長,更有意藉此鼓勵市民生育,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人口政策,維持香港的長遠競爭力。若這一資助政策不能滿足家長的現實需求,長遠目標亦無從實現。
幼稚園盯着學券漲幅,讓學費隨資助額度「水漲船高」,變相令增加的學券資助,變成了幼稚園的「特殊津貼」。沒有學券資助,幼稚園加價,家長反對強烈,輿論亦不支持;有了學券後,幼稚園加價,家長感覺上由政府負擔了,反對並不強烈,結果學券持續增加,學費亦有大條道理增加。若任由此漲價風潮發展下去,隨着幼稚園場地租金不斷走高,學券的增幅很可能追不上租金,學費的加幅最終還要由家長承擔。
為了應付日常營辦,維持教育服務水平,幼稚園確實有調整學費的需要。但學費牽動眾多家庭利益,教育局在處理幼稚園調整學費的申請時,還應訂立更加嚴謹的審核標準,嚴格審視幼稚園提出的各項加價理據,務必控制學費漲幅在合理水平,讓學券資助發揮應有的實際功效,實實在在幫助市民家庭節省教育開支,履行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幫扶承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