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瀘欣」帶幼崽活動被拍下。本報四川傳真
記者日前從四川省林業廳獲悉,經長期跟蹤觀察後確認,6年前放歸自然的大熊貓「瀘欣」已適應放歸地環境,融入當地大熊貓種群,參與交配繁殖,已產下一崽。這也是四川省放歸野外大熊貓中,首例產崽者,標誌着以易地放歸的方式促進大熊貓小種群復壯的探索取得成功,也證明採用易地放歸大熊貓這一方式增加大熊貓小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是可行的。
據了解,2014年3月和5月,紅外相機拍攝的照片和視頻顯示「瀘欣」帶崽活動,「瀘欣」和幼崽身體狀況良好,發育正常。科研人員隨後在放歸區域開展為期1年多的DNA樣本收集和遺傳分析工作,最終確定照片中幼崽為「瀘欣」與當地野生大熊貓的後代,雄性,出生時間約在2012年8月。
據悉,2009年,四川在全國率先啟動了野外救護大熊貓易地放歸以及孤立小種群復壯研究。同年4月,將從邛崍山山系甘孜州瀘定縣興隆鄉救助的大熊貓「瀘欣」在小相嶺山系的雅安市石棉縣栗子坪自然保護區易地放歸自然。■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盼,實習記者 宗露寧 成都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