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有意見認為,在家上課能因材施教和促進家庭關係,學校教育則能教導群體生活,教學也更高效。 資料圖片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新一學年來臨,眾多家長都為莘莘學子準備各項事物,好讓他們未來一年在學校中順利學習新事物,爭取優秀表現。同時,有人因質疑本港教育制度的成效,希望選擇「在家教育」而非接受正規學校教育。8月便有家長認為傳統教育制度較為死板及填鴨式,不適合其兒子,正式向教育局申請豁免其兒子入讀主流學校,改為在家上課,以及報讀以記憶力學習導向的校外課程。
其實「在家教育」並非首先在港提出,歐美國家早已形成這股風氣。到底孩童是否適合「在家教育」?「在家教育」與傳統教育之間兩者有何優劣?家長又應否享有為其孩童選擇學習模式的權利? 本文將一一探討。 ■丁彥文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文章散見於各大報刊
「在家教育」能引起社會關注討論,主因是主流的學校教育衍生出一些問題,包括學校在制度上的限制和環境下,未必能為顧及到每個學生而作出調整等,但學校教育亦並非無一可取之處。在家及學校教育的支持者的論點主要如下:
在家教育vs學校教育
在家教育
因材施教 選擇「在家教育」的學生毋須跟隨刻板的課堂時間表上課學習,倡議者經常強調學習並非只有上課的方式,他們可透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為學童積累知識。換言之,孩童可時刻學習,並不局限於課堂或書本內。當中體驗式學習便是方法之一,以先行後知的方法傳授知識,例如讓學童為家人安排一次遠足、為全家制定未來一年的計劃,使他們在準備過程中訓練組織、整合技能。
誠然,一些孩童的興趣以及長處屬於文字以外,例如圖像、設計、音樂等範疇,對於這種類型的學生,體驗式學習能使他們在一個靈活環境及教育下發揮所長,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惟在學校的教育中,因整體人數眾多,在時間和資源上無法讓學生自由發揮,只能由上而下傳遞知識,反而會抑壓這類學生的創造力,埋沒他們的天分,在這方面比較下,在家上課無疑更為有效。
自設評核 學校教育其中一項被詬病的便是其單一評核方式,在學校的制度內,只能純粹以考試和測驗為主要評核方式,評估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成效,縱使現時的評核添加了不少考試以外的元素,例如本港的持續性評估,但仍然避免不了以考試評分為評核的核心基礎,難免使學生偏離了學習為了追求知識的原意,變得追求分數。
在家教育的則彈性極大,沒有統一的標準評核方式,可以父母的觀察為基準,亦可自設其他評核方式。
緊密家庭 在家教育另一特點便是家庭關係較為緊密,由於在家教育並沒有固定學習時間,教育方式也一般由父母或社區內導師提供,教學內容因沒有學校支援,必須由父母作主導,設計課程內容和跟進孩子學習進度。因此,家長與子女的溝通會更為緊密,有別於學校教育,課程內容由學校負責制定,家長的角色只為督促子女,關係難免變得較為疏遠。
近來越來越多調查顯示,親子關係中的絆腳石反而是學業成績,由於家長過分着重子女的學業成績,不自覺地把壓力加諸子女身上,使得親子關係較為緊張。
學校教育
適應「群居」 常言道:「學校是社會的縮影。」這句話體現了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讓學生及早適應社會的運作。當學生在學校內接受教育時,由於學校是由不同群體組成,例如每班由數十人組成;每級則由數級組成,這正好讓學生學習在群體中生活,而學校一般都會安排不同學生擔當不同的崗位,如管理秩序、收集功課等等,讓他們在履行學生義務同時,在過程中多與他人相處並合作,這些對學生而言都是寶貴的經驗。在家教育則未能為學生建立這方面的經驗。
高效教學 縱然有人認為學校的教育方式無法提高學生創造力,或未能顧及到個別學生的學習需要,但學校的教育模式無疑是效率最高。
就大部分科目而言,老師在課堂上先講解基本概念,過程中容許學生發問作互動交流,然後便以功課形式作複習,並以測驗和考試為評核方式,這種方法效率高且適合大部分學生,而且過程中學生要獨自應付練習考核,也能訓練他們的獨立能力。
質素穩定 學校的教育受教育局課程指引所規範,而教師則受過教育訓練或具經驗,因此學校的教育質素會相對地穩定。而在家教育強調靈活教學,不能保證由父母所提供的在家教育是適合學生的。
再者,教育是一門專業,即使父母有其擅長之處,也不能保證恰當地教導所有科目。因此,相對於在家教育而言,學校所提供的課程學習質素會較為穩定。
身教得宜 惠及社群
無論學生接受在家教育或傳統學校教育,家長身教才是最關鍵元素。兩者只是教學內容及方式上的不同,無論採取哪一種,父母的身教都不可忽視。
父母是每個子女最先接觸、最親密的人,父母一舉一動都盡入子女眼簾,因此父母的行為都會不知不覺地被子女所模仿,若身教得宜,子女亦將會受教。
知識和技能可透過時間浸淫學習,但價值觀和道德實踐必須從小教育,即使知識再淵博,但未能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亦無法惠及社群。
教局反對 料難普及
在家教育雖然在本港掀起爭議和討論,但仍非主流,實踐的人相當少。
本港法例並未全面禁止在家教育,教育條例要求沒有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家長提供合理解釋,再因應情況作出適當探究,視乎情況考慮是否需要發出入學令,一旦入學令發出而家長未有遵從,才違反條例。在這空間下,法律上可理解為只要是有合理原因和充足配套,本港是容許在家教育的存在。
然而,教育局亦曾發表立場,並不鼓勵在家教育取代學校教育。考慮到實際情況,在本港能完善地進行在家教育的家庭始終屬於少數,因此在可預見未來中,在家教育在港普及的可能性仍偏低。
概念連結:在家教育
(homeschooling):每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制度不同,但主流的教育方式依然是學校教育。無論歐美抑或亞洲,幾乎大部分地方都規定孩童到達適學年齡後,都需要就讀合規的公立或私立學校接受教育。
「在家教育」與此背道而馳,主張孩童學習不依靠學校教育系統,改為以家庭或社區內各個家庭組合而成的社群為單位學習。此概念始於年前在歐美國家,如美國,有些州份已就「在家教育」立法,使其得以合法並在受監管下進行。
學前可揀 中小義務
本港教育制度大約把孩童的學習階段分為3部分:學前教育、12年免費教育、專上教育。學前教育即指孩童在3歲至6歲期間所接受的教育,本港以私營市場作為主導,讓合資格的幼稚園提供服務,並立規例監管,使得幼稚園能夠多元地發展其教學活動。一般而言,學前教育並沒有硬性規定學童必須參與。
而12年免費教育,則涵蓋了6年小學、6年中學的課程,當中包括全資助、半資助和私營的學校,凡適齡兒童在沒有階級的前提下須接受9年免費普及基礎教育(小學至初中),之後可參與公營學校提供的免費高中教育。
完成12年免費教育後,學生則可按其意願和能力選擇接受專上教育與否。
想一想
1. 試簡單介紹在家教育的背景和特點。
2. 試描述本港教育制度。
3. 根據上文及就你所知,在家教育與學校教育各有何優點?
4. 有人認為,「學校教育並非適合所有學生,所以強迫教育並不合理。」你是否同意?試詳細說明。
答題指引
1. 可指出在家教育先在歐美興起,再影響亞洲。
2. 可指出分3個階段,即學前教育、12年免費教育和專上教育。
3. 家教:家長或導師可根據學生個人需要和天分,度身訂做學習計劃,評核的方式多樣,家庭關係也更緊密。校教:學生學習與其他個體相處,教學方式普遍適合一般人,較有效和穩定。
4. 同學宜先指出說明地點(「以香港為例」),再簡單指出該地的教育制度,並針對該制度,分析在家教育、強迫教育或兩者並行是否可行。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延伸閱讀
1. 《兒來港「叩門」未果 父申「在家教育」》, 香港《文匯報》,2015年8月24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8/24/HK1508240030.htm
2. 《孩子無禮呼喝家傭 家長「身教」遺禍》,香港《文匯報》,2015年4月8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4/08/HK1504080032.htm
3. 《教局:不鼓勵在家施教代校教》,香港《文匯報》,2014年10月16 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4/10/16/ED1410160003.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