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後Art School時代 藝之迴響綿綿不絕


放大圖片

■香建峰作品《凝視》 2014 塑膠彩、麻布。

作為藝術圈外人,我們難免會好奇,藝術學院的畢業生們,究竟會從事哪些創作?他們在什麼樣的機緣巧合下決心推開藝術殿堂之門?又帶茷蝻邞漱葑‘h打造一件又一件的藝術品?香港藝術學院日前在典亞藝博2015舉辦的「藝>>迴響」主題展,讓我們有機會透過各屆校友不同媒介的最新作品,一窺本地藝術工作們的創作故事。■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僖 部分圖片由香港藝術學院提供

時至今日,學藝術在部分家長心目中仍屬於不切實際地追夢。但不可否認的是,正統的藝術訓練可以幫助個人建立起獨特的視覺語言及創作風格。在研習與思考的過程中,Art School的學生們得以掌握用不同藝術媒介表達自己對大千世界所感所想的方式方法。為了讓畢業學生能夠更好地在藝術道路上逐漸成長,乃至以夢維生,自2000年創辦以來,香港藝術學院一直在塑造及改變本地藝術生態方面擔當重要角色。不僅致力於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氛圍,令他們可以在浩瀚藝術領域中自由翱翔;更努力為對懷抱藝術熱忱的青年人建立展示自我的平台。今年香港藝術學院再度成為典亞藝博的教育夥伴,於會展中心展示學院藝術文學士、碩士及校友多年來的藝術研習成果,以期推動一波又一波的藝術迴響。

明月非月平視天空

在今次展覽中有一幅既科幻又神秘攝影作品格外捉人眼球,畫面中似乎呈現了一個「黑盒」空間,「黑盒」中央一輪滿月清冷地豎於中央,細看之下地面粗糙的紋理上飄落了幾片紫紅色的嬌嫩花瓣,強烈的視覺反差使觀者過目難忘。然而,透過作者張偉樂的解說,記者才了解到明月非月,「黑盒」竟是白日戶外所攝。即將三十歲的張偉樂2010年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攝影專業,經過在校三年對攝影不同的可能性的摸索,成為了一名專業攝影師,同時兼職攝影講師。前幾年,張偉樂喜於專研牆面上的光影的變換,聚焦於紀實攝影,而近期則更集中探討城市空間的相關命題。在他眼中,城市由縱橫交錯的幾何形狀組成,它們整齊有序,不斷成長為一幅幅規限我們的高牆,就像社會不同規範限制,給城市人帶來非人性化的壓迫感受。

什麼是城市?城市邊緣在哪裡?如何用攝影捕捉城市邊緣等疑問一個一個躍入張偉樂的思維網,令他想要鑽入洞內,或打開一片新的天空,總之找條出路,逃離地球。2014年末,張偉樂終於發現了能夠連結自由世界的「洞」,一面高逾一米的平面鏡。「45度側置於地面的橢圓形鏡子,在透視作用下會轉化為正圓,將它安置在地面上即可反射出天空的影像。攝影有光差,當明顯更亮的天空可以清晰出現在相片中時,地面的環境無論在肉眼中是多麼明亮都會變得陰陰沉沉,反而烘托出城市空間的壓抑。而帶有雲朵影像的圓形光滑鏡面則讓人輕易就能聯想到美好的星球或是象徵出路的洞口。」據張偉樂透露,拍攝這輯室外圖像與雲彩無緣便只能打道回府,所以時間地點的選擇分外重要。未來他會延續該系列的創作並挑選更多有意義的空間,嘗試在視覺意義之外找尋新的突破點。

模糊繪畫設計邊界

與張偉樂相對單純的求學經歷不同,香建峰在入讀香港藝術學院前,已是設計公司總監且屢次入選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由於想要在不同專業進修,從事設計工作近十年的他,決心攻讀香港藝術學院文學學士學位。打算離開設計公司時,老闆甚至企圖用股份挽留人才,香建峰卻不為所動。因為他深知如果自己不咬咬牙為藝術奮力一搏,將來始終會後悔。據香建峰憶述,剛剛開始繪畫創作時最介意被同學評價自己的作品設計味過重,因此總想用抽象的畫面或強烈的色彩去沖淡繪畫中的設計感。香建峰表示,純藝術與設計兩者之間關係微妙,異同共存,但在創作程序上差異頗大。設計通常會先構思好畫面結構與概念才落手去實踐。而純藝術則會透過不斷地嘗試來發展自己的想法,繪畫的過程中很多從未想過的東西會自然浮現出來。但長時間受到設計訓練,香建峰初期的繪畫作品無論是構圖分割法、用色、思維都更偏向設計,腦海中預設的畫面和最終繪成作品百分之九十均會相同。

直到領悟藝術創作需要忠於內心,繪畫與設計的界限在香建峰的世界裡變得越來越模糊,兩者最終融為一體令創作的天地愈發寬廣。香建峰坦言:「我不可能擺脫自己的身份,也無法精神分裂地將自己的屬性隱藏起來。即便作品中潛藏設計元素,用色較為敏感,都不會影響作品的好壞。」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後,香建峰又修讀了香港藝術學院的碩士課程,現為香港藝術學院講師,更開創了自己的一人設計公司,其繪畫作品不但入選2003年香港藝術雙年展,更獲邀參與沙田中線何文田站公共藝術計劃,作品將在該站長期展出。可在初闖藝術世界之時,香建峰無論如何也無法預料到人生將「主次顛倒」,成為全職油畫講師,反而一人設計公司只是不時有選擇性地接一些和Fine Art相關的案子。他說:「藝術圈的朋友找我設計展覽海報或是做出版設計,大多是因為了解我的『雙重身份』,他們認為我能夠明白他們想表達的東西,我也運用更多純藝術的元素在設計裡,甚至肯花時間像繪畫一樣去實驗。」

中國元素捨我其誰

香建峰今次展出的作品《凝視》希望觀者在凝視畫作之時,穿過畫面中的麋鹿,透視大自然本來的面貌,發掘人類功能價值以外的生命價值,從野生動物的視角出發感受牠們面對現代社會的迷茫。只要稍加留心就會發現,香建峰的繪畫中水墨山水的造型元素甚少缺席。當記者問及原因時,香建峰分享了一個值得藝術教育圈深思的小故事:「在香港學藝術相關專業的學生大多對西方藝術史的種種如數家珍,卻幾乎沒機會接觸中國傳統藝術。我早期讀書的時候,一位外國的講師介紹八大山人的作品,但班裡除了國畫出身的同學,其餘人幾乎都沒有國畫知識背景。外國講師驚訝之餘,更好奇為何作為香港學生對於中國藝術形式的了解如此之少。如果我們中國人都遺忘了自己的歷史文化,難道要等外國人來做嗎?」

自此之後,香建峰主動地去研究國畫歷史脈絡與技法,努力用西畫手法、媒材表達中國結構和元素。而香建峰的學生,不久前才從香港藝術學院畢業,主修繪畫的鄭詠儀和老師一樣也以動物作為描繪對象,通過記錄的方式觀察城市生活中的各種動物,再以線條、空間、色調、不同物料及攝影,表現動物的精神狀態。鄭詠儀告訴記者,她之所以會對動物議題格外關注是因為家裡養有一隻胖嘟嘟的短腳狗。養寵物後,想起小時候偶爾會稍微作弄小動物感到非常內疚,帶茬o樣的心情繪畫,以期能夠撩動賞畫人的心弦,進一步反思人類城市與動物的關係。

軟雕塑與瓷平衡實驗

同樣剛畢業的冼慧芝在香港藝術學院主修雕塑,由於想找出「距離」和「連結」之間的關係,冼慧芝經常在心底悄悄計算周遭環境、人物與自己的距離,試茈峇ㄕP的方法和媒介從不同角度塑造想法和作品 。因為之前創作了一件會發聲的布料雕塑,冼慧芝發現自己愛上了這種頗富彈性的材質。相較於金屬、木質等硬雕塑,為柔軟的布碎賦予重量、意義和存在感,能夠更好地呈現布料最偶然的狀態。冼慧芝以她今次展出的作品《無題距離1》為例解釋道:「兩個球體由一塊布剪裁出來,中間留有一條岌岌可危的遊線,營造出明明是一個整體但互相拉扯、掙扎的感覺。」冼慧芝強調,未來儘管未必常有機會進行大型創作,但絕對不會讓自己的手指和大腦停下來,非常有可能會繼續收集不同花色、材質、年代的布料,持續自己的軟雕塑實驗。

脆弱的陶瓷如若靜置於世,可能成百上千年都能「永葆青春」,但若是不小心對待,亦可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支離破碎煙消雲散。陶藝本只是前時裝設計師張煒詩閒暇間的愛好,但在香港藝術學院主修陶藝後,張煒詩華麗轉身,2001年獲「香港藝術雙年展」獎,2006年獲邀參加法國Vallauris國際當代陶瓷雙年展,作品更為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所收藏,目前是藝術學院的資深陶藝導師。起初張煒詩的創作多以陶瓷和玻璃為主,善於把玩簡單的平衡概念,非常物理性地去尋找物件與物件之間微弱而險要的支撐點。但慢慢地張煒詩不再滿足於表層的變化,她認為平衡關係的意義隱藏哲學與精神性的內涵,瓷器與其他物料間的關係及保持平衡帶來的力量影響深遠,她的作品往往在不經意間便引領觀眾遊走在開闊的張力與和諧的對比之中,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

相關新聞
後Art School時代 藝之迴響綿綿不絕 (圖)
兩岸藝術節揭幕 吳定謙力作打頭陣 (圖)
2015中國宋莊文化藝術節開幕 (圖)
百家廊:絮語大棗 (圖)
琴台客聚:他喜歡香港專欄文章
生活語絲:哭二哥
天言知玄:「愛」的魔掌
鵬情萬里:有窗貴三千
翠袖乾坤:《死開灠捸n轟地產霸權
路地觀察:拯救孩子 自己動手
走訪「鐘錶與奇蹟」展 新款名錶亮相 製錶技術展現 (圖)
展館佈置各具特色 如小型鐘錶博物館 (圖)
多煮意:大b七味雞 (圖)
蚍靄uide:皇室堡「GARFIELD'S『哈囉』詭異馬戲團」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