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區議會選舉昨日提名結束,在431個選區中,66個區只有1人報名。這批極可能「自動當選」的參選人中,有申報政治聯繫的大多數是建制派,其中民建聯相對最多。包括民建聯在內的建制派參選人長期落力服務社區,為民做事,已經建立雄厚的民意基礎,在區議會選舉中勝券在握,如果經選舉事務處確認而「自動當選」是實至名歸。反對派長期執迷不悟,不屑地區工作,以抹黑攻擊對手來撈取選票,尤其是「佔中」後急速冒起的「傘兵部隊」,專門炒作政治議題,將區議會選舉政治化,背離地區選民意願,相信最終會被主流民意所唾棄。
區議會的主要職責是地區民生事務,重民生、重服務始終是區議會選舉的主題。隨着社會民生問題積累漸多,市民的要求日益提高,選民在投票時,更注重候選人是否有服務社區的能力和誠意。建制派的區議員或參選人長期扎根地區,堅持不懈以真誠踏實、有承擔的工作作風,在社區為市民做實事,排憂解難,推動改善社區設施、促進社區和諧,既積極監察政府施政,又維護市民安居樂業。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建制派區議員和區議會參選人踏實為民服務,成績有目共睹,獲得當區居民的堅定支持。在沒有挑戰者的情況下,建制派區議會參選人「自動當選」,證明了當選者擁有難以挑戰的民意基礎。
但是,有反對派政客對建制派多人在區選中自動當選不是滋味,聲言當選者沒有經受選舉的考驗,選民不知道他「得唔得」,還推脫是因為反對派沒有足夠的資源,推出更多成員競逐,才讓眾多建制派中人自動當選。反對派政客對建制派區議會參選人自動當選的這番「解讀」,似是而非,根本站不住腳。自動當選絕非「不用選」,而是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勝選,情況和許多體育競賽的情形一樣,道理淺顯至極;至於反對派為什麼不派人去挑戰自動當選的建制派對手,「資源不足」只是不敢應戰的託詞,實際上是建制派參選人長期在地區深耕細作,民意支持強大得不可撼動,反對派明知在這些區選根本毫無勝選的機會,投入資源也白費。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建制派參選人有地區服務經驗和政績,有能力、有誠意服務居民,受到選民歡迎,這一切是多年努力結出的碩果,自動當選乃眾望所歸,反映選民支持其再接再厲為民服務。反對派再怎麼歪曲、曲解自動當選的意義,也改變不了建制派受歡迎、獲肯定的事實。
值得留意的是,今年區選,是去年非法「佔中」行動後第一次全港選舉,出現了不少「傘兵部隊」加入選戰參選行列中。激進「本土派」與「港獨」勢力合流的「傘兵部隊」,在「佔中」期間的「佔領」行動和暴力衝擊,對香港經濟民生、社會秩序、營商環境、法治基石、國際形象都造成嚴重衝擊和損害,引致天怒人怨。「傘兵部隊」從來不做地區工作,不為當區居民服務,明知票源不足,唯有借「反水貨」等政治化「本土議題」打選戰。經過「佔中」、政改被否決的困擾,本港社會已極之討厭政爭,「傘兵部隊」、反對派參選人不做地區工作,空喊政治口號,甚至挑動事端製造矛盾,企圖騙取選民認同,實在打錯算盤,在選舉中難逃被選民懲罰的結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