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冉崇雲與他七十年前使用的行軍床。 網上圖片
九旬老人冉崇雲日前將陪伴自己70多年的兩件寶貝帶到重慶三峽博物館--一件是一張破舊但仍能完好使用的行軍床,另一件是一個刻着1944和Kamani標識的鋁製飯盒。他說,自己決定把這兩位「老朋友」送進博物館,作為抗戰文物向市民展出。
冉崇雲1925年8月20日出生於重慶豐都縣一個農村家庭,1942年,國民政府在當地「拉壯丁」,17歲的冉崇雲被拉去當壯丁,三個多月後,就隨青年遠征軍部隊出國到印度。
開坦克與日軍作戰
1943年至1944年的一年多時間裡,冉崇雲先後在加爾各答、緬甸八莫、南坎、新平陽、瓦納班、密支那等地跟日軍交戰。冉崇雲說,自己一直都是駕駛員,開坦克車。
「在坦克車裡,我們不用直接面對日本軍人,但是坦克車往往是日軍重點攻擊的目標,每一次作戰,都會有一些戰友再也沒能回到營地裡。」這樣的血與火的日子,冉崇雲整整過了一年多時間,「那時候,每天最慶幸的事情,就是看見營地還在我們眼前。」
冉崇雲說,密支那勝利之後,日本鬼子被打跑了。戰爭結束後,他們部隊稱號改為輜重汽車營;之後,連同美國汽車隊五千多人一起,開車回國,車上裝有武器和其他物資。雖然路途艱辛,但冉崇雲從來沒有想過丟下他的行軍床和飯盒。■香港文匯報記者 孟冰 重慶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