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韓國和台灣等亞洲地區大學畢業生「過剩」,新加坡雖然逾80%大學生在畢業後6個月內能找到工作,但卻要面對「就業不足」(underemployment)的困境,即有就業願望和能力的人士,被迫從事低薪或低技術工作,又或是願意多做工作的人,卻無法獲得標準工時。
27歲的唐先生擁有化學學位,過去一段長時間只能擔任行政支援工作的臨時職位,他慨嘆現時的環境與父母輩時不同,很多人都有學位,但很多工作毋須學位便能勝任。唐先生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新加坡的情形雖然比英美等國好得多,但人力部(MOM)調查發現,文科和公共機構、社會及個人服務學系的畢業生就業不足比例高達9.3%及6.4%。
此外,市場上亦開始對學位進行區分,一邊是能充分提供有價值知識和技能的學位,另一邊基本上只是一張代表資格的證書。有專家直言,雖然所有人都希望考取大學學位,但並非所有學位都有同等價值。前人力部部長陳川仁便提醒年輕人,在考慮教育及就業時應更注重實用性。人力資源專家亦建議,畢業生應學習更多技能,開始工作後亦應不斷充實自己,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就業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