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嶼幹線汲水門大橋發生船隻碰撞大橋事故,導致來往香港國際機場的陸路交通癱瘓達2小時,大批前往機場的旅客受影響。本港機場對外交通主要靠一條陸路交通幹道連接,一旦遇上突發事故,機場即時變成「與世隔絕」的孤島。此次事件,不僅敲響了機場交通配套未夠完善的警號,也折射出當局對緊急交通事故的應變預案準備並不足夠,路政及運輸等監管部門間缺乏有效協調等問題。「經一事長一智」,當局應盡快解決「進出機場一條路」的困局,推動區域交通配套的多樣化,同時進一步提升針對緊急交通事故的警覺性和應變手段,做到有備無患,應對無虞。
赤鱲角機場已啟用超過十七年,但一直以來從市區通往機場及大嶼山的陸路交通,只有唯一一條青嶼幹線。而處於這條幹線上的汲水門大橋,日前因被船隻意外撞擊而造成橋底損毀,光纖斷裂,被迫封閉兩小時進行工程檢查,導致出入市區和大嶼山的公路及鐵路交通瞬間癱瘓,包括機鐵在內的所有陸路交通工具一律無法來往機場至市區,大量趕往機場的旅客不是被擁堵在路上,就是根本「無車可乘」,部分人甚至因此錯過航班,出行計劃被打亂。
在緊急突發事故面前,機場交通配套過分單一的問題馬上顯現,隱患即時暴露無遺,給機場的正常運作和對外形象,都造成了負面影響。當局必須從交通癱瘓事件中汲取教訓,盡快打破機場地區「自古華山一條路」的困局,興建連接機場的替代通道,同時推進交通配套體系向多樣化方向發展。這樣,既可令不同的交通工具發揮協同效應,又可在面對突發事故時,起到分散擁堵風險,疏導人潮的作用,避免類似交通癱瘓事件再次發生。
古語云:弗備難,難必至。雖然躉船撞橋意外實屬罕見,但政府道路和交通管理部門,理應對各類可能的突發狀況,進行風險評估,通過全面細緻的考量,提前建立應急預案,確保事故發生時,仍能保持迅捷的反應和有效應對。而不同的職能部門之間,更應該結合自身職責和管轄範圍,建立協調機制,共同合作令事故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反應遲緩,後知後覺,只會令事態影響擴大,損害社會秩序和整體形象。完善政府的預警應急機制,增強對突發事件的處理和協調能力,應當作為一項長期性工作,腳踏實地地逐步去做好。有備無患,才能真正體現對全社會和市民負責的施政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