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昨日公佈的最新數字顯示,本港零售業表現進一步轉差,9月的總銷貨值連續第七個月呈下跌趨勢,跌勢為6年以來最長,跌幅亦是8個月以來最大。雖則外圍經濟疲軟和港元匯價轉強,以及「暴力趕客」行動的負面影響,導致旅遊業持續積弱的局面,令零售業受到拖累。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零售業內不良經營手法和欺客歪風有氾濫跡象,嚴重打擊香港「購物天堂」的形象,這也是消費者對香港卻步的重要原因之一。零售業界除了靈活調整銷售方式策略,保存實力應對寒冬外,還應該藉此契機,大力淨化和整治零售市場, 徹底洗脫瞞價騙財、宰客揀客的負面形象,恢復誠實經營、童叟無欺之風,從源頭上挽回消費者信心,才能為提振消費市場而打下良好的基礎。
據最新公佈數字,9月零售業總銷貨值352億元,同比下跌6.4%。零售業的不景氣,幾乎是伴隨着旅遊業的積弱一同出現的。眾所周知,自從自由行政策實施以來,內地旅客一直是本港內需的主要客源。然而隨着香港吸引力不斷下降,加之受外圍經濟變化和匯率因素影響,旅遊業寒風遍吹,訪港人數呈下跌趨勢,尤其內地旅客數量大不如前,購物也不如以前那樣「爽手」,這直接拖累了零售業的整體表現。此次公佈的數據中,貴價品是重災區,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等銷貨價值同比下跌22.9%,這一方面與內地旅客購買高消費品意慾降低,消費需求和習慣相較自由行開放之初出現明顯變化有關;另外也是日前股票市場波動,影響本地市民消費意慾的直接效應之一。
應該指出的是,極少數害群之馬,以卑劣手段強買強賣,欺客坑客,也是導致香港零售業形象欠佳、業績插水的重要原因之一。曾幾何時,被稱為「購物天堂」的香港,以貨品價真物美,服務周到有禮而著稱,廣大顧客流連忘返,樂此不疲。但現在卻不斷爆出各類黑店宰客醜聞,沉重打擊業界來之不易的信譽和消費者的信心。繼早前有藥房被揭發將原價198元賣出19800元「天價黑鬼油」事件後,近日又再發生光顧玉器店的內地遊客,因出現糾紛而被毆身亡的人間悲劇。還有,據一些遊客反映,現在香港零售業的服務水準有所下降,過往良好的敬業精神、百問不厭的誠摯態度,已經很少見到了,加上在整個行業都艱難求存之際,不良商家為眼前利益,昧着良心賺黑心錢,這不僅嚴重影響行業聲譽,更損害外界購買香港產品的信心,令整個行業更雪上加霜。須知消費者的負面觀感,對市場的損害將是持久而深遠的。
「磨刀不誤砍柴工」。對零售業而言,良好的聲譽和服務精神就是賺錢的「利器」之一。業界應該趁着冬眠蟄伏期,好好地優化自身「利器」,展開清掃門戶的淨化行動,大力整頓行業內的不正之風和害群之馬,糾正和懲處一切涉嫌違規的不良營商手法,讓奸商無立足之地,徹底洗脫行騙、誤導、坑蒙消費者的行業負面形象。當消費者信心被重新喚回,合法權益受到切實保障,再加上周到細緻的服務態度,就會吸引客如雲來,相信對旅遊和零售業的回暖、提振整體消費內需活躍,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相關新聞刊A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