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團結香港基金昨發表研究報告指,綠化土地和郊野公園佔香港土地面積67%,認為社會不應完全排除發展有關土地的可能性。
「綠地」佔67% 倡審視生態價值迎長遠發展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香港房屋問題嚴重,尋根究底與土地供應嚴重短缺有極大關係。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預計香港未來30年需要開發超過9,000公頃的土地,才可應付大約120萬的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及社會設施的需要,建議特區政府大力增加土地供應(見表)。報告又指,綠化土地和郊野公園佔香港土地面積達67%,認為社會不應完全排除發展有關土地的可能性,建議特區政府應成立多方平台讓社會各界討論,並建立科學基準和方法,審視所有郊野公園生態價值,從而決定是否發展一些本來被劃作郊野公園的土地,以增加土地供應。
團結香港基金昨發表首份關於香港實況及未來發展的研究報告,就香港土地及房屋政策進行深入研究並提出建議。報告指出,香港製造土地的步伐在過去10年間大幅放緩,「1995年至2004年間香港已發展土地共增加了7,800公頃,但有關數字在近10年卻大幅減少至只有1,100公頃。」
未來30年需開發逾9000公頃
報告又指,香港長期缺乏落實大型土地發展計劃,造成近幾年住宅用地短缺,住宅單位供應非常緊絀,令樓價和租金飆升。由於房屋問題的根源在於土地供應嚴重短缺,故香港未來30年需要開發超過9,000公頃的土地,等同現時3個沙田新市鎮面積,才可應付大約120萬的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及社會設施的需要。
報告並指,綠化土地和郊野公園佔香港土地面積達67%,遠高於英國倫敦的38%和新加坡的8%。郊野公園佔香港四成土地面積,等於全港所有已發展土地1.6倍,故發展有關土地的可能性不應完全排除,認為現時社會對發展郊野公園討論大部分流於原則和感性的意見。
促設多方平台 研削郊園範圍
報告同意綠色空間對香港重要,但認為《郊野公園條例》已制訂近40年,建議特區政府成立多方平台讓社會各界討論,並建立科學基準和方法,審視所有郊野公園生態價值、服務、用途等,再決定是否有需要修改郊野公園覆蓋範圍,以發展一些本來被劃作郊野公園的土地。
盼兼顧環保 騰地解燃眉急
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建議,社會各界應用客觀、理性、務實的思維,研究討論各種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包括填海造地、改變土地用途及落實新發展區。她指出,「與香港市民一樣,團結香港基金非常珍惜香港的大自然生態,我們亦有計劃為香港成為世界級環保城市的宏願,開展研究工作。不過眼前最迫切的,恐怕還是香港人要展現智慧,在保護環境和生態的同時,認真考慮香港長遠發展的基本需要。 」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曾維謙也表示 :「移山填海向來都是最有效的造地方法。現時政府提出位於香港島和大嶼山之間的700公頃的人工島,及曾經提出在長洲以南一個千多公頃的大型人工島 ,都值得社會認真考慮。海洋和綠地都有無可置疑的環保價值,但在土地嚴重短缺的情況下,社會各界靈活理性地作分析討論。在維護大自然生態的重要前提下,撥出適量空間以解燃眉之急。」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及公共政策部主管黃元山則認為,特區政府應拆牆鬆綁,加快增加土地供應效率,「要解決土地房屋問題,希望政府力求進步,認真考慮拆牆鬆綁,例如加快釐清不同部門間的權責,整合審批流程;改革綜合發展區制度,減少對發展限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