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財經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銀國際:中國財政政策可發揮更積極作用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程漫江、宏觀分析師 葉丙南

11月10日,李克強總理在經濟形勢座談會強調,用好積極財政政策空間,合理加大減稅力度,擴大有效投資,為2016年財政政策確立了基本基調。

近年來,中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周期性因素與結構性調整相疊加,貨幣政策作為總需求政策,可能面臨流動性陷阱難題,且難以承載結構化改革目標。相較之下,財政政策因其對實體經濟作用時滯更短,能夠同時影響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因素,而且與未來多方面體制改革密切相關,可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中央財政赤字和債務目前處於相對較低水準。2015年中央財政預算赤字佔GDP比例在1.7%左右,2014年底中央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和或有負債估計分別佔GDP的18%和5%;2015年地方政府一般財政預算赤字佔GDP比例僅0.7%,但以土地融資模式和融資平台債務為特徵的影子財政體系積累了較高債務,2014年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和或有負債估計分別佔GDP的22.5%和14.5%。整體來看政府部門債務佔GDP比例在40%至60%,短期仍有一定負債空間,尤其是中央政府有進一步增加赤字和債務空間;但長期來看,隨茪H口老齡化進程,政府在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隱形債務可能不斷上升,值得重點關注。

來年料茪O擴大赤字增加債務

從財政收支形勢來看,經濟下行、通貨緊縮和土地市場冷卻對政府財政收入產生了顯著影響,2015年1月至9月全國一般預算收入同比僅增長5.4%,其中稅收收入同比增長4.3%,而以土地出讓收入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30.5%,但財政支出剛性比較明顯,既要保持一定公共投資規模以穩定投資,又要加大對醫療、社會保障、就業、節能環保、農業等方面支持以促進轉型。因而,擴大赤字和增加債務可能是2016年積極財政政策更有力度的重要方面,預計一般預算赤字可能由2015年1.6萬億元人民幣(佔GDP比例2.4%)擴大至2016年2.1萬億元至2.5萬億元人民幣(佔GDP比例3%至3.5%)。

配合經濟轉型人口老齡化需要

考慮到中國增長階段轉換和結構轉型的新常態,積極財政政策的刺激重點和支出結構需要戰略性調整。伴隨土地財政萎縮、工業產能過剩和人口老齡化壓力,大量投入公共資源推動基礎設施和產業投資的模式無法持續,政府需要重新審視自身在經濟體系中角色,在更好界定政府與市場關係前提下推動政府職能事權和支出責任轉型,加快機構重組與職能轉變,大幅精簡行政審批、經營管理、投融資等機構和支出,擴充基層公共服務職能與支出,以此壓縮一般行政性支出,為大面積減稅和增加其他方面支出創造空間和條件。

需大面積減稅 提升公共服務

積極財政刺激需要更加注重大面積減稅政策,一是調整長期以來重視工業而抑制服務的稅收體系,加快服務業「營改增」稅收改革進程,促進經濟轉型;二是建立企業資本支出、技術研發稅收抵扣和新增就業稅費補貼政策,鼓勵企業增加資本支出、技術創新和吸納就業,對抗短期增長下行並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劃撥國有資產充實社保體系,顯著下調企業社會保險費率,針對小微企業、創業企業和創新企業實施更優惠的稅費政策,促進就業和消費平穩;四是加快構建財產稅體系,大幅降低勞動收入稅負,增加個人所得稅稅前抵扣項(例如,針對養老和人力資本投資),緩解社會貧富擴大,促進中低收入群體消費擴大。

政府職能需轉變 調整支出結構

從財政支出重點來看,適應中國經濟轉型、收入分配調整和人口老齡化需要,逐步降低行政管理、經濟事務、建設活動等支出,大幅提升公共服務支出尤其是促進人力資本投資、勞動者綜合素質提高、自主技術創新和社會民生發展的公共支出,以推動產業競爭力由低要素成本轉向高要素生產率,促進要素收入持續增長和消費經濟不斷壯大。目前發達國家財政支出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支出佔比高達70%,轉型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則大部分在55%至65%,中國公共服務支出佔比近年來不斷提升,但仍低於50%,未來需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與支出結構調整。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相關新聞
「空軍」出擊 港股勢穿二萬二 (圖)
銀行疑谷生意 暗升估價藏風險 半年調高8% 易釀負資產及壞賬 (圖)
十大屋苑網上估價一覽 (圖)
好淡爭持 樓市生怪象 (圖)
湯文亮:估價高反映樓市開始跌 (圖)
兩新盤對撼 CAPRI加價加推60伙 (圖)
置業錦囊:未來可能不再有地產
中銀國際:中國財政政策可發揮更積極作用
新股接力 福萊特2707元入場 集資12億 擬越南建廠 拓內地日本市場 (圖)
福萊特玻璃VS信義玻璃 (圖)
新股招股日程表 (圖)
大行透視:鐵礦石價格大跌 澳元續受壓
本報專訪:和電冀成住宅固網二哥 (圖)
滬港通一周年:滬港通2.0港變金融超市 (圖)
張華峰:港橋樑角色再進化 (圖)
年成交2.6萬億 使用額度未過半 (圖)
港券商有價 內地三首富南下 (圖)
滬港通一年來成交概況 (圖)
滬港通五大成交額 (圖)
滬港通一周年:四大因素 滬港通「北熱南冷」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經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