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昨日在法國首都巴黎開幕,全球關注會議能否達成應對氣候變化的歷史性協議。中國始終本着負責任的態度,以最大的決心和最積極的態度,按照聯合國所確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努力兌現節能減排承諾,更發揚大國風範,為推動氣候協議達成發揮積極作用。
全球氣候惡化影響全人類命運,達成全球氣候協議、定下節能減排目標已刻不容緩,因而此次巴黎氣候峰會被稱為「最後一個拯救地球的最佳機會」。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遭受極端氣候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從國家戰略、能源體系、產業體系、生活方式、科技資金支持等多方面入手,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中國政府主動降低發展速度,淘汰落後產能,加快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綠色中國」建設,將應對氣候變化全面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戰略中。
中國此次向聯合國提交的《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更率先定下了在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標。這是中國為實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目標作出的最大努力,為推動巴黎大會作出的實際貢獻,再次就改善氣候向世界作出鄭重承諾。
不僅如此,中國承擔越來越多的國際責任,在本輪巴黎氣候合作談判中,中國主動與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承擔起領導者和組織者的責任。正是由於中國所作的協調和溝通,使得中歐、中美、中法、中印(印度)、中巴(巴西)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得以成功問世,為巴黎氣候大會可能出現的分歧提供了解決方案,給達成全球氣候協議打下良好基礎。全球氣候協議一旦達成,不僅影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對重振全球經濟、重構國際格局,也具有重要影響。
相對於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所作出的努力,一些發達國家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在承擔國際責任、落實節能減排等方面,缺乏應有的擔當。一些發達國家曾允諾至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援助資金,實際落實情況與承諾目標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美國,一向以世界領導者自居,但對於節能減排始終不肯作出承諾,不肯遵守有關國際公約,成為阻礙達成全球氣候協議的最大阻力。應對全球氣候挑戰,不是某一國或者某一地區的責任,而應由世界各國共同努力承擔,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層面,都優勝於發展中國家,應積極承擔主要責任,協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經濟轉型升級,保障能源安全,降低氣候風險,為建設美好世界作出應有貢獻。 (相關新聞刊A3、A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