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昨日發表報告,認為香港具備強大能力,應付未來經濟挑戰。香港的金融抗壓能力獲得IMF的肯定,有助穩定本地市場信心。但面對美國加息、外圍經濟不明朗等不利因素,特區政府還須居安思危,提高危機意識,積極推動香港經濟發展,增強金融實力,以應對外圍經濟風險。全社會亦應擺脫政爭,聚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雖然香港曾多次受到環球金融市場震盪的衝擊,但整體經濟及金融體系具備較佳的承受能力。受惠於靈活的施政以及具前瞻性的監管標準,本港實際盈餘超出財政預算盈餘,令財政儲備增至本地生產總值的35%,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亦超出《巴塞爾協定三》的水平。在今年夏季股價及人民幣匯價波動加劇期間,香港金融市場仍能保持有序運作,充分展現香港金融體系的抗壓力。香港經濟亦在逆勢中穩步向前,據IMF預測,2015年本港經濟可維持約2.25%的增長。
應該看到,香港金融體系能夠在全球經濟不明朗下保持穩健,與特區政府審慎理財,以及近年適度有為,不斷夯實本港金融、經濟基礎息息相關。香港作為細小的外向型經濟體,為了保護金融和貨幣市場穩定,自1983年開始實施聯繫匯率制度。聯匯制度多年來為港元提供了穩定的支撐,減低了進出口商與投資者面對的外匯風險,成為金融市場的「定海神針」。另外,政府推出的一系列以家庭及中小企為對象的逆周期措施,包括寬減稅務、支援中小企融資、寬免物業差餉,以及額外津貼弱勢社群,推動本地生產總值增加。而針對近年物業價格飆升過快的問題,當局一方面積極覓地,千方百計增加土地供應,另一方面推出壓抑需求的辣招,降低了銀行體系因物業價格大起大落而面臨的風險,保障了銀行體系安全和穩定。
香港經濟未來的主要挑戰,包括美國即將加息、物業市場可能出現大幅調整,以及內地經濟新常態下增速放緩。因此,特區政府必須抓緊時間和機遇,全力提升香港在經濟和金融方面的應變能力,維護良好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外來投資者。與此同時,香港社會各界應該認識到,本港社會泛政治化,政爭太盛,已經影響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多項有益香港的大型項目建設舉步維艱。這些問題嚴重削弱香港抵制經濟挑戰的能力,因此香港全社會應即時放下政爭,以全體港人的利益為重,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民生,共同應對潛在的市場風險。 (相關新聞刊A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