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博客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善用網絡:「迷網」若盲從 「起底」雙刃劍


放大圖片

■青少年逐漸以智能手機代替桌上電腦,使之成為必需品。 資料圖片

近年,社交網站和即時通訊軟件已成為香港青少年與朋友溝通的主要媒介,無疑也令部分青少年較少採用對話、面對面的直接溝通方式。可以說,人們使用社交網站和即時通訊軟件,能即時和隨意地發放和回應資訊,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促進人際關係。不過,這同時減少人們現實中的聯繫,阻礙與朋友建立親密關係。網絡溝通也具匿名性,人們容易忽略社會規範,誤墮法網。 ■莊達成

曾任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會長。曾任教高補通識教育科,現任教高中和初中通識教育科。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通識教育科課程發展與教學文學碩士。編著《如何做好通識教育科獨立專題探究》一書。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1.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香港青少年使用媒體情況

方式/目的        約朋友 分享相片 關注、留意別人的消息更新

WhatsApp等即時通訊軟件  57.5%  27.8%    11.8%

使用facebook等社交網站  1.7%   52.8%    45.0%

打電話          38.4%   /      1.6%

親身詢問/接觸       /    0.4%     /

■資料來源:突破機構《香港青少年媒體使用情況》

資料B:香港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機情況

香港青年協會曾經就青少年智能手機的使用,訪問了500多名10歲至24歲的青少年,部分調查結果如下:

每人每日平均使用智能手機3.5小時,最常使用的手機功能依序是即時通訊(75.8%)、社交網絡(42.2%)和遊戲(41.1%)。每人每日平均收發訊息220則。88.8%受訪者擁有智能手機,當中的67.3%習慣全日24小時長開手機,49.9%會在吃飯時使用手機,42.8%在如廁時也繼續使用手機。49.5%受訪者認為,外出不帶手機比不帶錢更缺乏安全感。21%承認使用手機時,不會理會身邊的家人或朋友。9.7%受訪者無法容忍一天不使用智能手機。

研究主任指出,智能手機日漸普及,而且集通話、娛樂、上網和拍攝功能於一身,青少年逐漸以智能手機代替桌上電腦,使之成為必需品。青少年應適當分配時間,善用資訊科技帶來的好處,同時要保持生活平衡,避免過度依賴手機而缺乏與他人面對面溝通與交流。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

想一想

(a) 根據資料A,指出和解釋香港青少年的人際溝通模式。

(b) 參考資料和就你所知,評估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機等資訊科技產品的習慣,會對其個人成長造成的影響,並論證你的答案。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2.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某本地機構就青少年上網或打機習慣調查

表一:

問題/時數                     0至2小時 2小時至6小時 6小時以上 不知道

在過去一星期中,你平均每日使用多少時間上網或打機? 36.2%   40.5%    22.1%   1.2%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

表二:

問題/頻率                    經常  間中 從來沒有

你曾否出現上網或打機時間比預期時間長的情況?   37.5% 50.2%  14.1%

你曾否在朋友聚會時上網或打機?          11.2% 34.5%  54.2%

你曾否在與家人相處時上網或打機?         12.9% 42.2%  45%

你曾否因為上網或打機問題而與家人或朋友發生衝突? 8.4% 30.5%  61%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

資料B:預防「手機頸」方法

.每次使用手機,不超過30分鐘。

.每使用手機15分鐘,宜做頸部伸展運動。

.閱讀時保持30公分距離。

.多做伸展運動及拉筯動作,一日做2次至3次,每組動作做10下,每次維持15秒。

.使用平板電腦時,宜配置支架或以手袋墊高,減少低頭弧度。

.避免使用智能手機長時間發送短訊。

.經常保持正確坐姿。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

資料C:對媒體、社交網站評論

資訊科技愈趨發達,內地有某中學嘗試以媒體和社交網站為教學工具。在假期中,教師要求高三年級的各班學生建立一個微信群組,以便討論功課。由於學生可以在微信群組發表意見,用「讚一個」等網絡語言,免除了講錯話的尷尬,即使是課堂上從不發言的學生,也成為群組裡的活躍分子,積極參與功課討論,與同學的關係也變得更密切了。

這邊廂有網絡專家指出,在香港,對一些不同的社會事件,不少人會在社交網站和手機通訊群組打「鍵盤戰」,與持相反意見的網民對罵,甚至離開相關的通訊群組。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

想一想

(a) 根據資料A,試指出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的兩個趨勢。

(b)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對其個人成長是利多於弊或是弊多於利?試加以解釋。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

3.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有關網絡公審輿論

在香港,有政黨就網絡公審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超過三成半的受訪者不支持網絡公審,支持的則有約三成人。調查也顯示,過半數受訪者認為網絡公審是欺凌行為,並有六成四人認同網絡公審侵犯個人私隱。調查結果反映社會普遍對網絡公審或網絡欺凌的行為有所保留,社會不應忽視。

該政黨認為青少年固然不應參與網絡欺凌,同時也要保護自己,避免成為網絡欺凌的受害人。青少年應盡量減少把個人資料上載到互聯網。一旦在網上受到攻擊,可向網絡管理員取消網民賬戶,並向相關執法機構報告。學校和家長也應該扮演積極的角色,教導青少年正確使用互聯網。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

資料B:本港不同持份者對「人肉搜尋」看法

持份者 看法

犯罪學課程導師 「人肉搜尋」是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身上。他們以為自己只是在網上留言聲討事主,不會有後果,並會對自己說「每個人都是這樣」以減低罪惡感。

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授 弱者在互聯網可以變換身份,反抗、欺凌所謂的強者。網絡欺凌沒有時間、地點限制,受害者無處遁形,傳播之快,對受害者形成巨大壓力,也難以追查欺凌者的真正身份。

立法會議員 網民因為可以匿名,不用擔心會被追究,再加上氾濫的「正義感」作祟,「人肉搜尋」嚴重侵犯當事人私隱,演變成網絡暴力,更有可能不負責任地發放虛假和惡意訊息。

網民甲 現時網絡提供一個很好的渠道,好處是做正義事情的時候顧忌減少了,而壞處是言行者的責任心也減弱了。

網民乙 「起底」群組充當網上判官,煽動其他網民參與,批判目標人物,試問帶有偏見的「公審」對「疑犯」公平嗎?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

資料C:各地網絡公審、「人肉搜尋」新聞摘錄

地區 新聞內容摘錄

內地 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內地6,000多名受訪者中,七成人認為當代內地官員患有「網絡恐懼症」。對300位黨政幹部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半的受訪者認為縣處級幹部「最怕網絡監督」,大部分「擔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現象被曝光,影響前途」和「擔心私人資訊被曝光,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

近九成網民表示,官員的「網絡恐懼」是「好事,說明社會進步了」。百分之六的受訪者認為是「壞事,不利於官民和諧,社會穩定」。

台灣 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個人資料保護法」,在修正後,「人肉搜索」變為合法。網民進行「人肉搜索」時若涉及「公眾利益」,例如揭露民眾虐待動物、破壞公物等不當行為,進而協助公務機關追查當事人身份,都不屬於違法。

江蘇省 江蘇省人大正式通過《徐州巿計算機資訊系統安全保護條例》,明確對「人肉搜索」說「不」。該條例規定:不得擅自在網上散佈他人私隱或公開他人資訊資料,對發佈者、傳播者等違法者,最多可罰款5,000元,嚴重者將被禁止上網半年或停機。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

想一想

(a) 參考資料,你是否同意香港政府立法管制青少年進行網絡欺凌?試加以解釋。

(b) 參考資料,討論網絡公審、「人肉搜尋」對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正面和負面影響。試加以解釋。

延伸閱讀

1. 《紐立法禁網絡欺凌 全球首例》,香港《文匯報》,2015年7月9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7/09/GJ1507090013.htm

2. 《網上欺凌》,香港政府資訊安全網,http://www.infosec.gov.hk/tc_chi/youngsters/cyberbullying_1.html

3. 《網絡欺凌你要知》,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http://www.pcpd.org.hk/chinese/publications/files/cyberbullying_c.pdf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結語

前年,網絡上瘋傳一名中學生多年前參與校際朗誦比賽的片段,大批網民取笑他表情和朗讀聲線誇張。相關片段在網絡上一傳十、十傳百,結果演變成網絡欺凌。

互聯網讓訊息發佈變得容易,但卻令一些人濫用虛擬身份,在網絡上發表粗暴或含有人身攻擊的言論。

有輿論認為,很多網絡欺凌事件只是欺凌者盲目從眾,缺乏理性思考,甚至在網絡上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傷害當事人。也有人認為網民能藉網絡「公審」和「人肉搜尋」,揭發社會上的可惡行為,達至懲治的目的,解決在現實世界不能公平處理的問題。

相關新聞
善用網絡:「迷網」若盲從 「起底」雙刃劍 (2016-01-19)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公院增五千病床 將軍澳起中醫院 (2016-01-18)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劏房多蝨寧住麥記 「難民」兩年升4倍 (2016-01-18)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英揆倡「虎媽」式教育脫貧 (2016-01-18)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2016中國外交推進「一帶一路」 (2016-01-18)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政治新星求變受捧 「老薑」經驗打救 (2016-01-18)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農業園及5億基金撐港農 (2016-01-18)
通識把脈:港應實踐「老有所養」盡道義責任 (2016-01-18)
神根撤限利人流 邊關重啟阻難民 (2016-01-18) (圖)
概念圖:神根公約 (2016-01-18) (圖)
傳統智慧:推動中醫藥兩方向:科學化 專業化 (2016-01-15) (圖)
概念圖:香港中醫藥發展 (2016-01-15) (圖)
海洋垃圾:大海孕育萬物 人類垃圾「回報」 (2016-01-12) (圖)
概念圖 (2016-01-12)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歐多國現性侵 矛頭指難民 (2016-01-11)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去年整體空氣轉好 三區惡化 (2016-01-11)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工展羽絨生意差 「跳樓價」衝刺 (2016-01-11) (圖)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京霾壞心情 出國遊受歡迎 (2016-01-11)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日洗飲水機 康文署:市民安心飲 (2016-01-11)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中四生校呔自縊 「去另一個世界」 (2016-01-1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博客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