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昨日邀得發展局局長陳茂波、馬棚墳場總設計師何想的第三代何湛出席碑記揭幕儀式。 翁麗娜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翁麗娜)位於銅鑼灣掃桿埔大球場後山的「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去年獲政府列為法定古蹟,昨日邀得發展局局長陳茂波、馬棚墳場總設計師何想的第三代何湛出席碑記揭幕儀式。《馬場先難友紀念碑》作者高添強表示,華人社會鮮有為災難豎立紀念碑,認為此碑反映終極的人文關懷,站在中國人的角度,讓不幸喪命的人得到拜祭,不致變成遊魂野鬼。
為悼念1918年發生的跑馬地馬場大火,導致逾600名罹難者葬身火海,當時東華三院主動聯絡各方籌建陵墓,政府最後撥出掃桿埔對上的咖啡園地段,並採納建築師何想設計的圖則,作為安葬罹難者的永遠墳場,即「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現址,方便後人祭祀。每逢清明時節,東華三院均會派員前往紀念碑掃墓。
本地歷史學家高添強去年獲邀為東華三院撰寫《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其間需要翻查近100年前的相關中英文報道、法庭聆訊檔案,及華民政務司對事件的報告等。他表示,近代中國鮮會為災難豎立紀念碑,「戰爭紀念碑就見得多!」他認為紀念碑在軟硬件方面均照顧周到,提供了一個地方讓別人祭祀罹難者。
本身為建築師的何湛表示,位處山中的紀念碑,坡度相當斜,至少超過40度。他指當年削坡後,需要很高技術維持山坡不倒塌,稱紀念碑如今豎立接近100年,石牆沒有出現裂紋,反映當時材料、造工都很好。
消防標準升 助馬場「進化」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致辭時表示,自馬場大火後,全港消防安全標準因而提升,香港賽馬會亦將看台改以混凝土建造,其後又不斷改善馬場設施,令跑馬地馬場成為今日世界一流、設備完善的賽馬場。
他又透露,中區警署建築群預計最快年底重新開放,活化為一個結合文物保育、當代藝術及休閒設施的文化空間,成為香港文物保育及創意文化的地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