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神州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疆出土千年餃子 證新年吃餃習俗流傳已久


放大圖片

■考古人員在唐代阿斯塔那古墓發現的餛飩、餃子和各色點心(由左至右)。 網上圖片

早在千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新疆吐魯番地區可能就有了吃餃子的習俗。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習俗後來還和春節相關。 ■天山網

據自治區博物館相關專家介紹,1959年,考古人員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曾發現幾枚唐代的餃子,其中有兩枚餃子保存較好。它們比今天的餃子略小,長約5厘米、寬1.5厘米,形狀和今天的餃子一樣呈月牙形。餃子的麵皮由小麥粉加工,餃子餡可能為肉餡。經研究,初步判斷餃子的加工年代可能在1,300年前後。

餃子呈蠟黃月牙形

1990年,考古人員在吐魯番鄯善縣三個橋墓地又發現3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餃子,這是目前內地發現最早的餃子實物,「這些出土餃子說明,在距今1,700多年至1,400多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飲食習俗就已流傳到西域,並一直延續到唐代,仍為西域人喜歡」。

據悉,在唐代阿斯塔那古墓,考古人員除了發現呈蠟黃月牙形餃子外,還有色澤金黃的唐代春卷以及做工精美、形態多樣的點心,「這些美食文物在告訴人們,吐魯番古人不僅愛吃餃子,他們的飲食文化也很講究,麵點製作技藝已經很高」。

雖然考古無從證實這些餃子為古人春節飲食習俗,但很多學者認為,春節吃「餃子」習俗流傳已久。按照民間習俗,除夕夜的「子時」要放炮竹、吃餃子、辭舊迎新。由於除夕夜是兩年相交於「子時」,意寓「交子」。後來,人們就把「交子」時吃的這種美食,諧音稱為「餃子」。在不同朝代,餃子也有過不同的名字。比如在東周時被稱「餅餌」,隋朝時曾被稱「餛飩」,民間還曾稱「粉角」或「角子」。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稱之為「扁食」。

相關新聞
疆出土千年餃子 證新年吃餃習俗流傳已久 (2016-02-05) (圖)
村民變畫家 畫版畫增收 (2016-02-05) (圖)
準媽媽迫爆醫院迎「猴寶寶」 (2016-02-05) (圖)
「反煙人」半小時奪10人口中煙 (2016-02-05) (圖)
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迎客 (2016-02-05) (圖)
涉外婚姻 趨「門當戶對」 (2016-02-04) (圖)
情商高 婆媳非「天敵」 (2016-02-04) (圖)
中國薦鼓浪嶼可可西里申遺 (2016-02-04) (圖)
桂男載病女友遊神州 (2016-02-04) (圖)
川民送衣 (2016-02-04) (圖)
山東礦工驚魂36天 抽籤排序升井高呼感謝 (2016-02-03) (圖)
哭過也絕望過 (2016-02-03) (圖)
京城擁700分店 「黃燜雞」人氣最旺 (2016-02-03) (圖)
川辦春節活動 邀外鄉人品年味 (2016-02-03) (圖)
愛心年夜飯 (2016-02-03) (圖)
新娘雪天出嫁 貼27片「暖寶寶」 (2016-02-03) (圖)
渝青年拍「穿越照」 重溫童年 (2016-02-03) (圖)
老外昆明持槍「射」鷗 查為道具 (2016-02-03) (圖)
浙孤兒拾荒打零工六年 替亡父還三萬債 (2016-02-02) (圖)
「動車醫生」檢修16載 見證鐵路革新 (2016-02-0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神州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