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自古官民皆惜春


■戴永夏

經過了一個蕭索的寒冬,人們終於迎來了春天。春天帶來和煦溫暖,春天畫出萬紫千紅,春天催發勃勃生機,春天播下豐收希望......春天是個美好的季節,所以自古迄今,不論官民,都熱愛春天,也都珍惜春天。

人們珍愛春天,突出地表現在對立春的高度重視上。因為作為二十四節氣的首個節日,立春標誌茯K天的開始。所以許多喜慶活動,都集中在立春或立春前一天舉行。其中首要的活動,就是迎春。

迎春是一項歷史久遠的的節俗活動,早在先秦時就已存在。《禮記.月令.孟春之月》載:「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反,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慶賜遂行,毋有不當。」這是說,立春這天,天子親自率領文武大臣,到東郊舉行迎春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回朝後,還要賞賜群臣,並發佈有利於民眾的政令。這一習俗代代相傳,從朝廷逐漸影響到民間,以至演變成全民的迎春活動。

迎春之所以在東郊舉行,是因為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居住在東方。句芒掌管茯K天,後世尊他為「春神」、「草木神」和「生命神」,他與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每到立春這天,民間也要舉行盛大的迎春活動。迎春要事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稱作「演春」;然後在立春前一天進行迎春,把春天和「春神」句芒接回來。當句芒入城時,鼓樂齊鳴,歡迎的隊伍載歌載舞,百姓爭相夾道觀看,並向「春神」投擲五穀,這叫「看迎春」。根據句芒的服飾,還能預告當年的氣候:句芒戴帽表示春暖,光頭表示春寒,穿鞋表示春雨多,赤腳表示春雨少。這些都為農人的耕種提供了參考。

春天來到人間,人們皆大歡喜。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又出現了報春的習俗。報春是在立春的前一天進行。兩個報春人頭戴高帽子,身穿寬大的服裝,一個稱「春官」,一個叫「春吏」。他倆沿街高喊「春來了!」「春來了!」無論誰見了他們,都要打躬作揖。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那裡的雜貨、食品,店主只能笑臉相迎,否則會被認為不吉利,從中也可以看出人們對春的尊重。這一習俗,近些年還在一些農村中流傳荂A只是報春人由一人扮演。他手敲小鑼鼓,口唱迎春詞,給每家每戶送上一張春牛圖。這張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茪@年二十四節氣,還有人趕茪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送春牛圖的用意是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於春,要抓緊農事,不要辜負了大好春光。顯然,這樣的報春,比單純叫喊「春來了」更有意義。

除了迎春、報春,鞭春的活動也很隆重。

鞭春又叫鞭春牛、鞭土牛、打春,其本意是提醒耕牛,春天到了,該幹活了,不要偷懶。但人們不捨得鞭打真牛,便用泥塑或紙糊成假牛,用柳條鞭打它。

鞭春之俗始於西周,興於漢代,宋代以後則更為普遍。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就記錄了宋代的鞭春習俗:「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於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如方州儀。」各地通常的做法是:立春前一天,將一頭泥塑的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稱為「立牛」。牛旁邊站茪@個扛茞p具、揮鞭趕牛的假人,即「耕夫」。那耕夫如果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這年的農事應該早一些;若站在牛後,表示春令遲到,這年的農事適宜晚一些;若人、牛並排,則表示春令適中,這年耕種的時間自然也應該適中。到立春這天,眾人又推選出一位老者,用一條稱作「綵杖」的鞭子,象徵性地抽打春牛三下,意味茪@年的農事開始了。老者邊打邊唱道:「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以此來表達安康、幸福的美好願望。

鞭春之俗在全國各地流傳很廣,但各地鞭春的形式卻略有不同。如山東民間鞭春,要把土牛打碎,而且愈碎愈好,以此表示對春天熱愛之深。這打碎的土也是「寶貝」,人們你爭我搶,這叫「搶春」,搶到牛頭的土最為吉利。將搶到的牛土帶回家,撒在牛欄裡,據說可以促進耕牛的繁育、生長。

為了表達對春天的熱愛,各地還有咬春的習俗。

咬春又叫吃春、嚐春,即在立春這天,吃一些象徵春意的新鮮菜蔬之類的食物,以迎接新春的到來。這一風俗早在漢代就已存在,如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一書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記載。所謂「生菜」就是新菜。我國南方地區氣候比較溫暖,冬季仍有新鮮蔬菜,所以在立春時咬春主要吃各種新鮮蔬菜。而北方地區天氣寒冷,冬季難見新鮮蔬菜,只有儲存的蘿蔔比較常見,所以北方的咬春專指在立春之日生吃蘿蔔。不過也有些地方比較講究,比如北京。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就記載了清代北京咬春的情景:「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麵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芽、羊角b,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蔔,名曰咬春。」這種習俗在近現代的北京仍保留荂C以前每到立春這天,老北京人都要弄來生蘿蔔、白菜心、鮮黃瓜、黃芽韭等生菜,做成春盤;再用白麵做成薄餅,放在平底鍋上烙成撲鼻香的春餅。在餅上抹上麵醬,再捲上春盤中的生菜,便可有滋有味地吃起春來。俗信立春日食春盤、春餅,可以解春困,避牙疾。吃過春盤、春餅,表示嚴冬已去,萬紫千紅的春天已經到來。

相關新聞
《賣鬼狂想》破格丑戲 戲謔古今 (圖)
敢觀舞台:沒有星的一塊園地-談紫色牛牛、藝穗文化與城中馬戲 (圖)
第六屆亞洲青少年音樂比賽國產鋼琴顯質素 (圖)
川鄉村小店 80後美女店主獲冰心獎 (圖)
台北書展「書味濃」 簡體書銷售有增長 (圖)
華文獎開放投稿
活的科學2016 化不可能為可能
走東走西:剛柔並重的女人
歷史與空間:自古官民皆惜春
書若蜉蝣:牛頭角前傳
文藝天地.詩情畫意:趙素仲作品--詩畫禪心(二十三)
豆棚閒話:小市民風味的豬腰
亦有可聞:話稿費
試筆:有你,我的年華不寂寞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