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珍
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日前發表《我們的二零四七》,聲稱「五十年不變」屆滿時的2047年是香港的「二次前途問題」,公然鼓吹香港屆時要成為「獨立主權國家」。這些不顧歷史和現實而拋出的荒誕之言,不值一駁,因為無論50年還是100年後,「一國」都是一個結論,而非選項。我們有需要重溫歷史,確立原則,以正本清源並正確認識2047年對於香港「一國兩制」的重要意義,從而更加堅定不移地落實好國家現行對港方針政策,讓「一國兩制」之路走得更好。
1982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先生首次提出以「一國兩制」的方針,去解決台灣和港澳的歷史遺留問題。考慮到歷史發展和當時的現實情況,為保持三地的繁榮穩定,避免因回歸而導致的社會震盪,因而提出在一個國家裡面實行兩種制度,即在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在台港澳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並保證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基本不變。這個偉大構想首先在香港得以實現,香港在1997年順利回歸祖國,而「一國兩制」、「港人自港」、高度自治的方針,「五十年不變」等原則,更成為了香港基本法的核心內容,是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根本保障。
「五十年不變」是承諾資本主義制度不變
當時提出「五十年不變」,也是基於當時的實際情況和聽取了廣大港人的意見而制定出來的。據有關史料記載,1983年6月25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當時主管港澳事務,德高望重的廖承志剛剛去世,香港有些人士心存疑慮。鄧小平就明確告訴大家,中國對香港的政策是一貫的,不會因為廖公的去世而改變,請大家放心。鄧小平當時問大家:「九七後香港實行資本主義還要繼續多少年,15年?」場內沒有聲音。鄧小平再問:「30年?」還是沒有反應。鄧小平就伸出五個手指,提高聲音說:「50年?50年不變可以了嗎?」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之後,再經過多方的徵求意見和論證,「五十年不變」就寫入了《中英聯合聲明》和香港基本法。
從1997年到2016年,香港回歸將近二十年了,事實充分說明,儘管遇到了一些風風雨雨,但是香港的「一國兩制」,從總體上看是得到了成功落實,現在距離「五十年不變」的2047年,還有約三十年,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一國兩制」的道路將繼續走得越來越好。因此,當我們回顧五十年奮鬥歷程,檢視香港未來的發展之路時,選項也只有一個:就是在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即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奮鬥目標的新起點上,在堅持「一國」的原則下,繼續發揮「兩制」的綜合優勢,令香港這個特別行政區,繼續保持高度的繁榮穩定,同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 一國」原則不可改變
這個道理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是從法理、民族、歷史、文化等等方面來看,香港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居住在香港這塊土地上的絕大多數人士,都是根在內地的中華民族一分子,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者。1997年的回歸,已經標誌着香港回到了偉大祖國的懷抱,廣大港人在保持原有生活方式的同時,正式成為國家的一分子。況且,國家經過多年的奮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經是指日可待。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國」原則是絕對不會改變,也不可能改變。
香港未來發展方向絕不能走偏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五十年的時光,正好是大約兩代人的奮鬥歷程。前一代人經過不懈的努力,在香港初步成功落實了「一國兩制」,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經歷了抗擊金融風暴、成功戰勝「非典」以及經濟從低谷中回升等歷程,「兩制」也在不斷的磨合中得以發展。後三十年乃至2047年之後,「兩制」將如何在「一國」的基礎上,如何與時俱進地向前發展,也是一個需要全面總結和深入探討的問題,今後香港的前途寄希望於現在和未來的青年一代。青年學生關心香港的前途和發展,是值得讚賞和鼓勵的,但歷史要了解,原則要確立,探討的方向不可走偏,更不能像《學苑》所鼓吹的那樣走向「港獨」,這是關係到香港社會未來前途的大是大非問題,容不得半點的模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