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武力爭取獨立的復活節起義距今已100年,但仍有不少爭議。親英的統一派認為,起義是叛國行為,因為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少愛爾蘭人在歐洲抵抗德軍入侵。然而對民族主義者來說,起義是愛爾蘭立國之本。在主張脫離英國的共和派內部也有不同聲音,有人認為起義未能統一愛爾蘭及北愛爾蘭,是一次「不完全革命」,因此愛爾蘭並非真正的國家。
起義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嚴重破壞都柏林,以目前價值計算,經濟損失為2.29億英鎊(約25.1億港元)。現時愛爾蘭執政統一黨部分高層人士認為,當年起義前,英國政府已允許愛爾蘭自治,因此愛爾蘭本應可和平獨立,無需發動流血衝突。
曾主張武力脫英的新芬黨則堅稱,在16至17世紀,英格蘭以暴力手段取得愛爾蘭統治權,故必須用武力才能打擊英國的管治。新芬黨又認為,愛爾蘭立國後與英國簽訂的所有協議,均背叛愛爾蘭革命原意,視起義為未竟事業。 ■《星期日電訊報》/《經濟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