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書蘭
我相信台灣和內地很多人都到過香港,甚至到過香港很多很多次。在不少人的印象中,香港是一個車水馬龍、五光十色的國際城市,但是,對於外界的朋友而言,值得留意的,乃是香港有一個地方叫新界,香港的回歸,其實精準的說法,是與新界的回歸密不可分的。
因為沒有新界,根本不可能有香港回歸。怎麼說呢?香港島是在一八四二年交給了英國,但是新界這一塊土地是英國人向清朝租借的,租借了九十九年。當時簽約的那一天是一八九八年六月三十日。大家可以算一下,借了九十九年,那就是一九九七年的七月一日。如果沒有新界,香港包括九龍,就還在英國人的手上。所以說新界是舉足輕重的,在歷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新界究竟多大呢?新界佔了整個香港百分之九十二的土地。換句話說,在一八九八年六月三十日以前,在這一片土地上居住的人叫香港新界原居民。
我一直以來都認為:新界原居民是保留完整的中華文化的族群。這與政治有關,因為戰亂,這一百多年來,中國在西洋的船堅炮利之下,被打得體無完膚,不少中國人都失去了自信。但是新界這一塊土地,卻是在百多年來從來沒有戰亂過的。所以,因為沒有戰亂,沒有戰火的侵襲,保留了我們中華文化最完整、最傳統的漢族民間習俗。
我是台灣的外省人第二代,但我嫁給了新界的原居民,因此我這麼近距離的來看這一族群,也讓我了解到:台灣也漸漸沒有了這種傳統民俗的感受-雖然台灣有優秀的傳統文化,但就民間習俗而言,新界的淳樸特色令人驚歎。一個最為鮮明的例子便是新界的祠堂。我到了祠堂以後,發現這些祠堂不少都有一千年的歷史。祖宗的牌位是一個一個地安放在上面。此外,我看的族譜:北宋、南宋。就這樣,先人們一路遷徙到了這裡。
我們說新界這個名詞,乃是在一八九八年之後才有的新名詞。其實在一八九八年之前,是華南地區廣東省寶安縣境,就這麼畫了一條線,這一條線的這邊我們叫香港新界,在另一邊的就是廣東寶安。在這裡,我們說的新界其實是一塊福地,因為中國歷史上只要發生戰亂,有些人就不斷地南逃,逃到了新界、香港島這一隅,就不能再逃了,因為再往前走,就到太平洋了。所以由於沒有戰亂,例如新界的禁區還保留了清末的建築,村莊也沒有受到現代化破壞。而且,那些村莊的房屋畫棟雕樑、古色古香,屋簷上的文字有些是反手畫出來的。
因此,新界以及原居民的村落,乃是香港保留中華文化最為深厚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