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和平獎的宗旨是表彰「為促進民族國家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軍備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不過該獎項也可以授予符合獲獎條件的機構與組織。
基本上,諾貝爾和平獎是對當年全球境況,尤其是在減少危機方面境況的一種反映。
關於諾貝爾和平獎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
譬如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對象有可能並不愛好和平,這是一大難題。
因為諾貝爾基金會無法確定得獎人在得到和平獎後是否還會發動戰爭,所以諾貝爾基金會只能在道德層面上約束得獎者,希望得獎者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
諾貝爾獎的老規矩:得主必須是三人以下,也產生了較大的爭議,有人說這個規則與西方價值觀相吻合,該獎項只是表彰在科學領域中有重大突破的個人和小團隊的。
不過也有例外的是諾貝爾獎中的和平獎,分別在一九一七年、一九四四年、一九六三年頒發給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組織。
諾貝爾和平獎是五個諾貝爾獎中的一個。
諾貝爾和平獎得獎者於每年的十月份宣佈。
在此之前,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成員將會以多數票來選擇諾貝爾獎得主,人選一經決定,不得修改。
諾貝爾和平獎得獎者的名字將會在隨後的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二零一三年十月十一日(星期五)十一點,二零一三年諾貝爾和平獎宣佈授予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截至二零一三年,已有一百人和二十三個機構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二零一五年諾貝爾和平獎由「突尼斯全國對話大會」奪得。
諾貝爾委員會讚揚其在「阿拉伯之春」後,在建立多元民主方面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第一屆諾貝爾和平獎於一九零一年舉行,得主是尚.亨利.杜南(Jean Henri Dunant)與弗雷德里克.帕西(Frédéric Passy)。
尚.亨利.杜南(一八二八年至一九一零年)是瑞士商人和人道主義者,紅十字會創辦人,後人尊稱他為「紅十字會之父」。
一八五九年,杜南於出差途中目睹了索爾費里諾戰役的後果。
後來,他在自己的著作《索爾費里諾回憶錄》中記錄了這段經歷,書中的設想最終促成了一八六三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創立。
一八六四年的《日內瓦公約》也是以杜南的思想為基礎。
弗雷德里克.帕西(一八二二年至一九一二年),法國理論經濟學家,世界第一個國際和平組織-國際和平聯盟和各國議會聯盟的創始人之一。
帕西認為自由貿易能將不同國家連繫一起,成為夥伴,就像在相同的企業內一樣,從而解除武裝,令戰爭消失。
和平獎的得主可以獲得一枚勳章、一張獎狀及一筆獎金。 (「說諾貝爾和平獎」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