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盡快檢討港鐵「可加可減」機制


在社會上對港鐵「只加不減」的票價調整機制詬病不斷的情況下,港鐵仍宣佈按照可加可減方程式,加價2.7%,連續第7年上調票價。港鐵年年盈利,仍堅持「加到盡」,完全源於其一直秉持利益掛帥思維,漠視作為公共機構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這種對自身角色定位的偏差必須扭轉,否則一直享有壟斷利潤和政策傾斜的港鐵,無法對公眾有一個令人信服的交代,更給社會一個不良的樣板。政府作為港鐵的大股東,更應該拿出決心底氣,督促港鐵盡快檢討並優化票價釐定機制,擺正角色定位,切實回應社會呼聲和訴求。

港鐵根據「可加可減」機制,將去年十二月的通脹率,和第四季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變動,除二再相加,再扣除預設的生產力因素,得出今年可以加票價2.7%的結果。儘管加幅較去年4.3%低,但在年年有巨額盈餘、香港整體經濟轉差的背景下,這個「奉旨照加」的動作,實在令社會難以接受。應該看到,目前的票價釐定機制,本就存在漏洞,既沒有納入港鐵盈利指數的扣減,也沒有考量經濟環境及市民負擔能力等因素,更不必經行政會議通過就可直接執行調價,結果令「可加可減」成了「只加不減」,令本意是確保公眾利益的票價釐定機制,最後淪為港鐵的利潤保障機制,同時也讓政府對公共運輸票價調整喪失了應有的把關能力,這種情況顯然不能繼續聽之任之。作為港鐵的最大持份者,當局應有充分的底氣,督促港鐵公司切實檢討票價釐定機制,解決其偏離乘客利益和社會責任的問題。

俗話說,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可加可減」機制冷冰冰,但執行機制的人應該有關懷社會的溫情。作為長期享有行業壟斷利益和政策傾斜優惠的機構,港鐵一方面接受納稅人的資助,另一方面又強調商業原則,更動輒以「照顧股東利益」為由拒絕拿出更多資源回饋乘客,於情於理都站不住腳。所謂角色定位決定路向方針,既然港鐵受惠於房地產經營而擁有豐厚盈利,那麼就理應「飲水思源」,多講回饋和責任,回復「生而為鐵路」的屬性和本質,在鐵路業務上將社會整體利益放在首位。畢竟嚴格來講,政府才是港鐵的最大股東,換言之港鐵屬於全體港人。這個屬性,在港鐵釐定票價時必須要得到反映,不能被刻意漠視。

港鐵每日服務約450多萬港人,票價加減涉及範圍極之廣泛,關乎市民切身利益。小加幅,卻牽涉到大民生。穩定票價,實現真正的可加可減,幫助市民節省交通開支,惟政府有能力做到,這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

相關新聞
盡快檢討港鐵「可加可減」機制
政治「抽水」破壞經濟民生大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