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走東走西:另類之希魔


放大圖片

■希特勒

文:余綺平

茫茫書海裡,描寫德國納粹黨和希特勒的著作數之不盡,尤其是有關希魔劣行的,更是多不勝數。每隔一段日子,就會有人出版希特勒的「新書」,充斥書市;其中大部分屬於粗製濫寫。

德國著名歷史學家烏爾里希(Volker Ullrich)寫的《希特勒傳記:1889年-1939年崛起》(第一冊)(Hitler:A Biography,Vol.1:Ascent 1889-1939),德文版三年前出版後好評如潮,引起學術界關注。此書最近被翻譯成英文出版,成為歐美暢銷書。

作者對那些廣泛的歷史內容,避而不寫。他專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希特勒:一個普通人而矣。他有柔情的一面,他甚至是膽小如鼠的可憐蟲。希特勒一八八九年生於奧地利,一九一三年移居德國慕尼黑,一九一九年加入納粹黨,兩年後升任黨魁;一九二五年出書《我的奮鬥》,一九三三年任職德國總理,一九三九年在希特勒發動下,德國入侵波蘭,揭開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他歧視猶太人,展開種族大屠殺;他宣揚法西斯主義,其政治思想屬於反人類和反社會。「希魔」之名,由此而來。

《希》書裡,希特勒是無膽匪類。他因為沒有安全感,最怕乘坐飛機;他喜歡大而快的房車,卻從來不敢去學駕駛。他知道將要和意大利女皇跳舞,怕得要死;他認為,這種折磨,比起下令去槍決羅姆(Ernst Rohm)更加痛苦。

羅姆本是希特勒出生入死的戰友,比希特勒更早加入納粹黨。一九三四年羅姆任納粹衝鋒隊領導,掌控軍權。他企圖將國防軍納入其統領下,引起希特勒不滿而進行清黨。他捏造羅姆圖謀政變,下令將他處死。從此,希特勒更無所顧忌地走上獨裁專制之路。希特勒寧願槍決戰友,也不願意和女皇跳舞,冷血?可憐?見仁見智。

《希》書透露,一九零七年希特勒遇到人生中的兩大「災難」。十八歲的他報考維也納藝術學院,被拒諸門外。(歷史學家認為,如果當年學院收了他,這個世界沒有希魔,歷史從此改寫。)同年希特勒母親病亡,年僅四十七歲。他一直將母親遺照掛於床頭,更曾經下令蓋世太保,去保護治療其母的猶太裔醫生。希特勒在維也納生活潦倒。他流浪街頭,以推銷手繪的明信片維生。飢寒交迫的慘況下,他加入了泛德國政黨,受政治宣傳感染,移居德國。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二十四歲的希特勒參加德國軍,擔任西線傳令兵表現勇猛,獲得獎賞。戰後,他作為思想指導員,向退伍軍人和大學學生宣傳反蘇聯布爾什維克黨。希特勒因為參與一戰的經驗,給予他第一次公開演講機會,發揮到後來向德人鼓吹納粹思想的演講天賦。

《希》書透露,希特勒喜歡閱讀,特別是涉及建築、傳記和哲學等書籍,慕尼黑書店有他大量訂書的記錄。人類歷史裡,希特勒犯下的是滔天大罪。長久以來,德國人不敢正面描寫他,假如將他形容為「普通人一個」,顯然觸犯忌諱。但《希》作者烏爾里希不怕犯禁,他論及希特勒的鬍子、纖細的一雙手、喜歡吃奶油蛋糕、喜愛小孩;而且,他並非如外傳所說,只有一顆睾丸。

相關新聞
藉舞台劇籌款追夢 街舞青年盼除反叛標籤 (2016-04-16) (圖)
走東走西:另類之希魔 (2016-04-16) (圖)
古籍創客大賽與現代接軌 (2016-04-16) (圖)
藝術名家勾勒絲路風光 (2016-04-16) (圖)
舊課本透出老香港情懷 不同的學子 永恆的願望 (2016-04-13) (圖)
中國篆刻藝術走進波蘭 (2016-04-13) (圖)
蘇繡三人行 巧針圖案立體呈現 (2016-04-13) (圖)
保生慈濟文化節 兩岸交流「一家親」 (2016-04-13)
「青年藝術+」星洲巡展 點現新思維 (2016-04-13)
絲路西域史巨著 輯世界近千文獻 (2016-04-13)
環保結合藝術 與海洋「絕膠」 廢棄塑材變七彩小魚群 (2016-04-09) (圖)
《詩刊》年度陳子昂詩歌獎在川頒發百歲得獎者捐獎金助貧困學生 (2016-04-09) (圖)
「詩韻中華」將走進十餘省市高校 (2016-04-09) (圖)
走東走西:虛擬世界 (2016-04-09) (圖)
墨韻澤四海 筆鋒走香江 書藝架設兩地交流之橋 (2016-04-06) (圖)
美校列漢語為必修課 築中美文化友誼橋 (2016-04-06) (圖)
《得左,失左》跨界別藝術節探討香港社會生態 (2016-04-06) (圖)
海峽兩岸名家書畫展西安啟動 (2016-04-06) (圖)
「老家河南」文化活動周弘揚根親文化 (2016-04-06)
「北角睇樓團」展覽尋找優質「筍盤」 (2016-04-06)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